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与内蒙古文联.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内蒙古文联.doc

我与内蒙古文联   我1980年从巴彦淖尔盟文联调到内蒙古文联工作,迄今35年;而我最早与内蒙古文联接触,第一次走入文联大门,则是1964年,迄今50年。忆往昔,20世纪60年代我先后两次走入内蒙古文联大门,都是奔《草原》来的。以后调入内蒙古文联工作,也缘于《草原》。   一、1964年夏天,我第一次走进内蒙古文联   那年我正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上学,六月某日,系办公室一位老师通知我,说《草原》编辑部来电话,让我去一趟。我听了这消息,一颗心便激动地跳起来。我知道,好运要降临在我头上了。   我1962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入学以后,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一边开始了课余文学创作。1964年5月,将一短篇小说投给了《草原》。《草原》编辑部叫我去一趟,定是和这篇稿子有关。不然,《草原》编辑部怎么会知道我这个来自遥远山乡的学生呢?   我当时对呼和浩特尚不熟悉,不知《草原》编辑部位居何处,门朝哪开,便悄悄向家住呼和浩特市的同学打问清楚。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师院乘4路公交车,到四毛(第四毛纺织厂)下车,一路打问着,步行走过新华广场,走进了广场北侧的内蒙古文化大院,又打问着找到了内蒙古文联办公楼。   我自上中学时即爱好文学,开始阅读文学作品,渐渐走进了文学为我开拓的一个精神世界,让我在这个世界里沉迷、陶醉。那时便立下了一个要与文学为伴的理想。《草原》是我常常阅读的文学刊物,我从上面读过不少内蒙古作家的作品,知道了不少作家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草原》编辑部是个神圣的文学殿堂。现在,我就要走进这神圣的殿堂了。我感到院子里很安静,走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崇高情感在心中涌动,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脚步轻轻,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内蒙古文联办公楼楼门。   也巧,我走进楼门时,正有个人来楼道里接电话,对着话筒说:“我是玛拉沁夫。”“玛拉沁夫!”我心里一震,这可是我崇拜已久的作家,不由自主地停步朝他注视,看到了年轻的玛拉沁夫那张略显清瘦的面孔和那双机敏、睿智的眼睛。我第一次走进这文学的殿堂,就目睹了玛拉沁夫的风姿,让我心里又一阵激动。   我走过文联办公楼门厅向右拐,在走廊尽头找到了《草原》编辑部一间阳面的办公室,敲门走了进去。   我走对了,这正是当时的小说编辑杨平和琴子的办公室。在我的记忆中,办公室里清洁而明亮,杨平的办公桌靠门摆放,琴子的办公桌临窗,他们都正伏案看稿子。我报了姓名,两人都热情地站起身和我说话。琴子说她看了我的稿子,觉得很有生活气息,也有时代气息,主人公女孩子写得很活……杨平说,稿子已决定发表,叫你来,是叫你考虑改个篇名。我的这个短篇小说是写早年知青下乡的,原篇名叫《进村第一天》,后经与杨平老师商议,以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为篇名,叫《秀娟》。   那时我不善言谈,人前总是一副拘谨的样子。已经记不得和他们告别的情景了。回到学校,就等待着我的那篇小说的发表。   那个年代,《草原》每期编定之后,都要在《内蒙古日报》上刊登目录。我们师院的阅览室里有《内蒙古日报》,自此我关注着每天的报纸,看又登了哪一期《草原》的目录,有没有我那篇小说。在1964年第九期《草原》目录中,终于看到了我的名字,短篇小说《秀娟》作为“新人新作”栏目的头条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我由此增强了文学创作的自信心,又写了一个更长的短篇小说《理想的路》寄给了《草原》,1965年第一期发表了,之后不久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选中,编入《青年作者短篇选》。我是来自偏乡僻壤的一棵柔弱的小草,在《草原》这片园地上也算是崭露头角了。谁料好景不长,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场疾风暴雨无情地摧残了中国文学的园地,一时间内,我这棵小苗也无力再展枝开花了。   二、1967年冬天,第二次走进内蒙古文联   1964年冬天,我到河套临河县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之后被选拔为接班人培养对象留农村锻炼,住在一个生产队里。连续在《草原》上发表了两篇小说,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新鲜的河套农村生活,村子里鲜活的人物故事,也时时诱发着创作欲望。1966年初,尚属冬季农闲时节,我每天挤出时间,在农家炕头,把稿纸铺在行李卷上,写了个短篇小说,起名《女队长的故事》,麦播前寄给了《草原》。之后,我每去大队部或去公社开会,都要翻阅《内蒙古日报》,看登没登《草原》目录。直等到麦苗青青也不见消息。那年河套的麦子尺把高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通过报纸和广播喇叭,各种消息接二连三、铺天盖地传来。很快我得到了《草原》停刊的消息,这令我十分震惊。我知道我的那篇小说也毫无疑义被“停”住了。   那时我常常疑惑地想,这“文化大革命”要搞多长时间,《草原》停刊又要停多久呢?我身在农村,心里仍然惦记着那篇稿子。我在农家炕头上写的稿子并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