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编辑生涯.doc
我的编辑生涯
1
我曾在《福建文学》编辑部工作过整整16年。我当然不会忘了,那是1973年,省里突然飞来一张公文,把我从当时的龙岩三线建设工地调到福州。为什么调我?后来才知是刚刚复刊的《福建文艺》(原名《热风》)急需年轻的编辑,凭我1965年刚16岁就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代表大会,又是农村出身,这好事就落在我头上了。
记得来福州那天,我挑着担子,一头是家里带来的地瓜,另一头是生活用品和衣服,满头大汗在街巷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编辑部当时所在的鼓屏路16号,抬头一看,门口赫然挂着一个大牌:福建省革委会文化组。我犹豫了好久不敢进去,最终鼓足勇气向站岗的卫兵说明了情况,卫兵看了介绍信,又足足打量了我许久,才放我进去。到编辑部报到后,引得许多人来看我,他们都非常热情,问这问那的,还有人说“这就是朱谷忠啊?好年轻呢!”几天后正式上班了,按照安排,起初主要协助看诗歌和部分演唱作品的来稿,我没任何经验,只是怀着紧张不安但又感恩的心情进入角色。作为一名助理编辑,我的确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发挥,只有用勤奋学习和辛苦工作来迎送一个个日夜。直至后来,当上了专门负责诗歌的编辑,再后来又负责散文和报告文学,成了编委、散文组长。现在,当我回忆这16年的岁月,我不免要在心里问自己:这16年,我记忆最深的是些什么?
应当说,我所尊敬的同行和同辈,乃至在编辑部做过事的所有的人,他们都工作得十分出色;至今想来,他们的作风、品格,甚至书生意气,包括不同时期的忧患意识、为文之思,都使我从心底深感钦佩。事实上,那16年,即从1973年至1989年(自1989年我调入福建作协担任副秘书长),在编辑部工作的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间以及特定的地点和场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此,说到我个人,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我也尽心尽力了。
不过,现在我在这里首先想说的是,我要感谢编辑部,感谢当时的负责人、儿童文学作家苗风浦、党支部书记应端章和在诗歌组工作的陈钊淦等先生,原来正是因为他们当年在决定是否调我的当口,除苗风浦曾率团带我去北京开过会,其他人也只是知道我是个农村青年作者,但他们却无私地、满腔热情地向上级推荐了我。随我一同调入的还有当时的一位女知青作者陈宴。之后,记得在不同的年间,分别调入的还有袁和平、章武、庄东贤、叶志坚、杨际岚、黄文山、许江、陈健、北村、王炳根、楚楚、张冬青、施晓宇、哈雷、杨国荣、郭碧良、宋瑜等人。至今,我对所有在当年给予我的工作和生活关照的人仍感念不已;其中苗风浦先生、魏世英先生、姚鼎生先生、陈??飨壬?虽已走了,但我仍然深深地怀念他们,感恩他们和许多老编辑,把我这样一个无任何资历的作者耐心培养为一名编辑。
我还想感谢许多人,即在那16年中,他们都先后给了我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著名作家郭风、何为先生,以及曾和我一道编发《榕树》文学丛刊“诗歌”、“散文”专辑的蔡其娇、周美文等人。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告诉过我,要成为好的编辑,一定要了解历史、观察社会,获得对社会的丰富认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作家和作者的作品放到纵横多个维度上进行考量。郭风还亲口对我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对当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来观察作家和作品,那样的话可能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作为一个编辑,要用历史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观察当下,获得真实、深刻的认知,进而才有可能选编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话,蕴含着深刻的见识,令我学习不已,回味不尽。他们非常信任我,放手让我单独向外组稿、发稿;郭风还对我说过:组稿要看准对象,组来的稿要及时用出,并尽早通知人家。正是这些难得的机会,让我和许多国内作家有了不少书信往来,从中受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在他们手下工作。在《福建文艺》改名为《福建文学》的初期,我一直与尊敬的作家和编辑姚鼎生、何泽沛、何飞、魏世英、石灵、徐木林、蔡海滨、张是廉、季仲、张贤华、袁荣生、刘宝钏、黄国栋、郑征泉、郑清水、庄霞霞、金筱玲、黄锦铭等人一起,经历了国家、社会的动荡和改革;但大家面对世事沉浮,都在努力保持内心诚实,因此编辑部一直人来人往,大有一番“陋室供笑语,灯火话平生” 的景象。难怪我省作家北北、刘伟雄、谢宜兴等许多人都曾对我说过:《福建文学》编辑部是全省作家作者们心目中的一个家!直至后来,在拜金主义盛行、浮躁之风日炽的一个时期,我也曾在学习会上对这些老师和同事们说:如果说我身上还有一些文气、一些书香,那正是大家传递给我的结果。
2
应当说,《福建文学》在1973至1989年,仍是福建作家和作者心目中的一块神圣的文学园地,作为一名编辑,不论出差到省里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应有的欢迎和尊敬。由此我也结识了许多人。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省有近一千多会员作家,至少有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