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的花鼓情缘.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花鼓情缘.doc

我的花鼓情缘   湖南花鼓戏,解放前是禁戏,官府不让演。谁敢演出,就要抓演员坐牢,没收所有演出器具。只能在乡下偏僻处偷着演,称“躲躲乐活”。湖南花鼓戏艺人受尽了旧社会的摧残和磨难,解放前花鼓戏虽也进过几次省会长沙,但都是以楚剧班的名义。1950年,花鼓戏才真正在城市扎下了根。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艺工作,解放初,就在省会成立了省湘江文工团,演出了歌颂农民爱国热情的花鼓戏《双送粮》,戏中的一首“浏阳河”传遍全国。1953年,该文工团分为省话剧团、省歌剧团、省花鼓戏剧团,这就是我们省花鼓戏剧院诞生之日。它一直深入基层、深入到整修洞庭湖工程、农村改革的前线。火热的基层生活使我院创作了大量的表现新时代风貌的现代戏,如《姑嫂忙》《三里湾》等。1958年,《三里湾》被选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座谈会,1959年,剧院还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我很小就参加了文艺工作。因为父亲在剧院工作,看戏是最方便不过的了。我看的第一个花鼓戏是《湘江怒潮》,我被剧中小芳的表演深深感动了,向妈妈要了一角钱,买了两个饼子送给演小芳的小演员,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登台演出。   13岁的那年,我终于踏上了这块肥沃的土壤――参加了省花鼓戏剧院少年演员训练班。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因为龚谷音老师要出差,要我顶替她演的角色。我既激动又胆怯,连晚饭都吃不下。老师们帮我化好了妆,锣鼓一响,我却傻了,僵立台边,被老师一喊才清醒过来,慌慌张张,糊里糊涂地演完了这个戏。还好,没错台词,老师们表扬了我,我却像做了亏心事一样急急地逃跑了,我当时真感谢那些没把我轰下台的观众。   我从湖南戏曲学校毕业的第一次任务是参加电影《烘房飘香》的拍摄(它是与《补锅》《打铜锣》同一个晚会的节目),导演挑选我饰演女主角林里香。刚出学校门,当时我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但一和老演员配戏,就露出了稚嫩的表演功底,影片中有一个林里香受委屈流泪的镜头,导演怎么启发我也哭不出来。他只好要我点眼药水,这下可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一下子伤心地哭了起来。摄影师赶紧抢拍了这一镜头。这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记,我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后来,这部影片在“文革”中被打入冷宫。“文革”虽说是历史的倒转,但我们的年龄并没有倒转。最好的年华,没有好戏可演,下放农村、结婚、生孩子、带孩子,一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演出才走上了正轨,也才给了我不断探索的机会。我饰《野鸭洲》中的红菱、《三里湾》中的灵芝、《牛多喜坐轿》的杜鹃。观众像发了狂一样的看我们演出,我们每天演两场,甚至三场。没有补助,没有奖金,我们心甘情愿,不觉得累,看到那么多观众,看到那么轰动的场面,看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我们哭了,笑了,陶醉了!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艺术家的价值。   阔别了14年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又与我们见面了。这次拍《野鸭洲》,我已30多岁了,上次拍《烘房飘香》,还只有19岁。电影导演仍是徐丹,舞台导演仍是张间。我的表演要成熟多了,自己可以创造角色和把握人物,也不要点眼药水了。这是一个反映农村机械化的戏,两个拖拉机手之间对待事业、爱情、人生观不同态度的戏。我们曾去我省的常德河伏农机站体验生活,与那里的机手、农民交朋友,打成一片,有些演员还学会了开拖拉机。深入生活的结果,使我们塑造的人物具有乡土气息,鲜灵活现,栩栩如生,我所扮演的红菱像个热水瓶:外面冰冷的,心里滚烫的,既爱那个机手,又恨铁不成钢,我将这种矛盾的心里融于唱腔之中,化于行动之上,如对他捏拳头、甩手表,虽说是男性化的动作,中间包含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爱。这部彩色电影拍成后在全国放映,海报上有我的大头像,好多剧团来向我们学这个戏,如河南豫剧、越调、广东琼剧、湖北楚剧等。这个戏剧场效果相当好,全剧笑声不断。有一次参加全省会演,那些爱挑剔、看戏不动声色的同行们,比普通观众还要激动,他们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欣赏我们的演出。他们也将这个戏搬回去,在自己的县市演出,同样引起轰动。我们剧院断续演了3年多,许多唱腔录入今天还在放的花鼓戏盒带。   在建国30周年的北京,我们剧院送去了《三里湾》。这是1958年在北京参加过现代戏座谈会的戏,原来的演员大多都换了,我饰演剧中的女主角范灵芝。在京的演出反映热烈,中央首长谭震林副委员长、王震副总理以及肖克、张平化、毛致用、廖志高、李瑞山等领导同志来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到会领导同志及专家都一致肯定花鼓戏《三里湾》忠于原作又发展了原作艺术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喜剧色彩强烈,人物形象鲜明。对我演灵芝“三丢三抓捻玉米,明知故问看闹钟”的表演给以肯定,中国戏曲学院著名表演教授李大可称我为“现代戏表演明星”。   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时,我们剧院给北京送去一台大型花鼓戏《牛多喜坐轿》。这个“牛多喜”历尽风风雨雨,与它那命运坎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