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眼前的张莉.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眼前的张莉.doc

我眼前的张莉   最初知道张莉,是在网络,2000年,那时候她叫“翩若”或“乐颜”。我不知道张莉是否愿意提起这个。几年前,一个已经登堂入室的作家对我说,某文章论述当年的网络文学,提及她,她很不客气地告诉那文章作者,以后别再提她是网络作家。我知道很多人忌讳网络作家这个说法,有被打入另册的嫌疑。十几年前,一些记者采访我,会问我是不是作协会员?是,则标为作家;不是,则是网络写手。现在网络写作者似乎也不屑于蹭“文学”这个“冷屁股”了。“热屁股”也不蹭了,据说每撮合他们跟评论家对话,都要闹得不欢而散。   但当时的网络写作,虽然也有李寻欢、邢育森这样的写作者,但更多的是借助网络平台的文学写作。那时候,网络上的文学还不是现在这样,文学和非文学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我和张莉虽然同以文学网站作为平台,却并不在一个网站。她在《尚书屋》等网站,我则在《橄榄树》等地方游荡。我是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受限,于是以网络为阵地。《橄榄树》上有相当多这样的写作者,如朱大可、虹影、张柠、张闳等。张莉他们比我后一个年代,心态和趣味不太一样,他们所受的教育完整,天性聪颖,悟性好,有灵性。他们中有几个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粲然、苏七七。但对那个“翩若”或“乐颜”,我只是读着她的文字,知道她不仅会写作,还是清华的研究生。   后来,我和粲然一起去了一次北京。那时苏七七已在北师大读博了。我们一起去找张莉,乘公交去清华。车刚到站,我就从芸芸人海中辨认出她来。其实只是猜,我连她照片都没见过,是她的书卷气给了我判断。但清华附近有书卷气的一大把,怎么偏就猜中了她?还有她身上的文学气,是写东西的。我们去吃了涮羊肉。三个女子叽叽喳喳,我没说什么话。大概一因年代不同,性别差异,插不上嘴;二因在饭局,我总觉得在饭局上无法谈问题,谈问题,就一杯茶,一杯咖啡,一盏酒,一支烟,简简单单相对,一切腾给了思维。   之后去了清华边上的盒子咖啡屋,我的话匣子才打开了。具体谈什么,现在忘了,大概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印象不深。肯定谈的是写作。都是写作的,见面不谈写作谈什么?对文学之外的话题,我没有兴趣。   那以后我们就在线上说话。2004年,我决定读博,好像有感应似的,竟然她也决定读博。她去的是北师大。我起初不想读博,当时周围不少人也对我去读博很是犹疑,大概是担心读死一个作家。但我只是从生计上考虑,并无做学问之心。我这么说,并无贬低做学问的意思。我记得当初决定读博,一个学者问起,我答:“无路可走,只能读博。”对方哼了一声:“无路可走才读博?真牛!”我知道无意中伤了对方。其实我对学问家也是很敬重的,当然前提是学问做得好。从这点上说,我还是有学问心的。于是我和张莉能够聊下去。她是有学问心的,我感佩她对学业态度严谨,基础扎实。   我写博士论文时,去北京查找文献,这使得我和张莉有机会再次见面。相约在万圣,那是个下午,我们坐在靠门的位置,一边喝咖啡,一边谈文学。我发现,她竟然对当代文学十分了解。她应该是搞现代文学的,她说要把研究方向转到当代文学。这对一个在学院的人,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学院对中国当代文学是不够重视的,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受重视,正在发生的当代写作最不受重视。大概是尚未经过“经典化”的缘故。这当然是学院价值系统的问题。但我以为,更深层的因素是研究者自身平庸。尚未被“经典化”,则需要研究者具有锐眼,去判断,去发现。这是根本性的挑战。我这人天生对挑战者感兴趣,所以对她的转身大感兴趣。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只脚踩进学院,身子在学院外;她是身子在学院内,一只脚试图从学院突围。我们在出入学院处相遇了。   那个下午谈得甚欢。后来,已在北京工作的粲然喊我吃饭,我说,我要带上一个你的朋友。我们去坐公交,我记得我们坐在二层,摇摇晃晃的。她后来回忆说,我在车上跟她讲了很多在日本的痛苦经历。能把痛苦跟一个女性讲,显然我当时已把她当朋友了。   之后开始打电话。我很难跟人在电话中聊起来,三锄头两畚箕,事情说完就没话了。我不会闲聊。至于抒发感想,对一个脸都见不到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当然如果有共同的话题,就不一样了。让我们在电话里聊起来的共同话题就是文学。我的日常生活是不太文学的,几乎没人跟我谈文学,我也已经绝了跟人谈文学的傻冒念头。但不谈文学的日子如同在黑狱,暗无天日。张莉来电话,如同放风的铃声响起。每次都谈得很多,谈得很久。但那又不只是谈文学。后来我看毕飞宇写的一篇关于张莉的文章:我们是天生了一颗文学的心,本质上在意的是朋友、问题、交流,而不是文学,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宽度、深度和光洁度。这也部分适合我。也因此吧,文学才不可或缺。   有一次,张莉告诉我她写毕飞宇的评论了。她果然着手研究当代正在写作的作家了。我看了她写的毕飞宇评论,还真写得不错。想想她的学院背景就理解了。学院有学院的好,底子厚,扎实,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