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doc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1
我那时正在大学就读,随时接到征召令不足为奇。
在这个时期,岂止我一个人生死难料,连日本明天的命运也无从推测,我个人的末世悲观论,与时代以及整个社会的末日氛围,居然如此罕见地完全契合。我没有滑过雪,不过那种感觉,大概与急速滑降的不可思议的快感非常相似吧。
处于少年期与青年期阶段的人,最喜爱自我陶醉,为了自己可以做无限的想象,包括世界的毁灭,而且幻想愈大愈好。二十岁的我,无所不能地编织着梦想,比如自喻为薄命的天才、日本传统美的最后继承者、颓废派中的颓废派、极尽堕落的末代皇帝,还有美的敢死队……这种疯狂的想法愈来愈高涨,最后我甚至幻想自己就是室町时代(1336―1573)的足利义尚将军的化身,因而开始撰写“最后的”小说《中世纪》,因为我随时可能接到征召令被迫中断写作。
我的小说《中世纪》,是从我向保田与重郎请教有关谣曲的文体时,即念念不忘地要写的一部充满着末日美学的作品。当时,我参加大学的军务劳动,前往中岛飞机场时仍没停笔。之后,作品中所用的宴曲和青年们的名字等,经由中世纪的专家多田侑史的建议有所改订,因此与初稿有两三处不同。
承蒙中河与一的引介,《中世纪》在《文艺世纪》杂志上连载,与此同时,幸得野田宇太郎的关照,我的短篇小说《猎人耶思盖》,也在《文艺》杂志上刊登,《现代》杂志又来约稿,我写了《菖蒲前》,在空袭猛烈期间,我的文学世界逐渐展开扩大。
一九四五年早春,征召令到来之际,我患了支气管炎而发高烧,后来被误诊为胸膜炎,旋即令我返乡。在征召令将到未到之际,我始终感受到一亿玉碎的局面必将到来,因此我将每篇作品都视为遗作来写。我于战争末期续写的《海角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作品之一。这种气氛对我的心灵造成很大影响,现在,我之所以感到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或许是出于过去某个时期的情感体验而投射到未来的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十七年,我却尚未有现实的感觉。如果说这是因为我太过于忧患,那亦是我的性格所致,没什么话可说。然而,明天可能因为空袭而毁灭。事实上,经历过空袭那种昨日存在的东西今天却消亡的时代,它给人的印象之强烈,仅凭十七年的时间是难以磨灭的。
战争期间,我始终以自己的感性支撑着。至今回想起来,似乎有些愚蠢,但在当时,这是无可奈何的生活方式。
2
话说回来,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去年,清水文雄老师于某文学全集的月报上发表了我寄给他的明信片。我在明信片上这样写道:一九四五年五月,我待在神奈川县高座郡的海军高座工厂,向老师报告说我在桌旁摆了《和泉式部日记》、《上田秋成全集》、《古事记》、《日本歌谣选集》、《室町时代小说集》、泉镜花的小说等五六册。另外,还以谣曲的文言书信体翻译了叶芝的独幕剧。
这种事情我不可能造假,或许真的翻译了,可我完全没这个印象。倘若真的翻译了的话,大概是那篇《在鹰泉》吧。以当时或现在我的语言能力来说,我的译文必定很拙劣,可能就半途而废了。
仅此一例,也足以说明叶芝和战争末期的时代不是简单的结合,我并非要把不能连接的东西努力去把它们结合起来,而可能是我拼命地想要舍弃当时的现实,我身旁已经没有文学的交际活动,因此尽可能投注于小小的孤独之美的趣味吧。
我总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死去,分外地珍惜生命,每次警报声响起,胆大的战友仍照睡不误,我却抱着刚落笔的文稿,躲进了潮湿的防空洞里。我从防空洞口探出去,远方遭受到空袭的城市景象美极了。火焰在高座郡夜间的平原上映现出各种色彩,我宛如在观赏远方那如壮烈的死与毁灭的盛宴般的篝火。
3
战争结束后,我回到拉迪盖的文学起点,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盗贼》,这部作品后来使得川端康成苦恼不已。一九四六年正月,我初次拜访川端康成时,随身带去的稿件是《中世纪》与《香烟》。由于《文艺世纪》已经停刊,因此当时只有《中世纪》的开头部分排版而已。
我为什么有勇气拜访川端先生,至今已记不大清楚;对于不持介绍函即不敢拜访著名作家的我而言,表现出如此蛮勇,必定是基于某种鼓舞力量促成的。我听说川端先生读过我的《繁花盛开的森林》和《文艺世纪》刊载的《中世纪》,并向别人称赞此作,这番话的确成了我心中最大的依靠。
当时,川端先生租住在位于镰仓大塔宫后的房子,房子为薄原有明所有,他等于与房东同住。在没有公共汽车的时代,我只好从电车车站步行前往,一走进客厅,那里已坐满了访客,那时川端先生主持镰仓文库,并创办了《人间》杂志。之前,我只知道过着单调的学校与家庭生活,这时才初次接触到文坛旺盛的活力。
新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要求重印川端先生旧作的出版社蜂拥而至,此外,我还看到了川崎长太郎和石冢友二等。对文坛陌生的我而言,当我看到川崎先生穿着长筒胶靴蹒跚回家的身影,还以为他是个卖鱼郎呢。
一九六三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