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同精神与官德修养刍议.doc
文同精神与官德修养刍议
摘 要:本文从盐亭先贤文同的生活、求学、为官足迹和传世诗文中,系统梳理文同精神内涵,着力挖掘其在官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以期在发掘、借鉴中传承文同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关键词:文同精神;官德修养;借鉴传承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盐亭)人,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是四川盐亭先贤的代表人物之一,发掘文同的精神遗产,宣传弘扬文同精神,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除了“成竹在胸”的水墨竹画艺术外,文同诸多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精神品质,不为大众所知。从《文同评传》中可以看出,文同虽然是一个封建官吏,却在其诸多不凡的人生经历中闪耀着光辉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发掘、研究、传承和发展。
一、忠君为民、法制利民的理念
文同知陵州时,在《奏为乞免陵州井纳柴状》中,有一段话特别令人警醒:“臣之所见止为四县百姓有此积久输柴之弊,未尝有人为之言者。臣今既知矣,岂敢缄默?实恐上负委寄,循满而去,尸此禄食,非素心也。”文同为官,不是尸位素餐,循满而去;更不是为保一己之官帽,漠然视之而缄默,或畏惧权势,置社会安危、民生疾苦于不顾。其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颗“素心”。
这“素心”是什么呢?其一是“恐上负委寄”,其二是“为四县百姓”。“恐上负委寄”,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把忠君和为民结合在一起。既然是忠君与为民的结合,就不能绝对“唯上”。这不“唯上”的标准,从文同的事迹来看有两个,一是是否损民害民,二是是否符合公认的法度。
关于第一个标准,即文同的为民思想,在他的《送尧夫二章》(尧夫名纯仁,范仲淹之子,文同同年进士)中有进一步的阐释:“欲与民为利,先求正所妨。”“不尔毛安傅,其如体自伤。”可见,“与民为利”,是他为官的宗旨。凡对“与民为利”有所妨碍的,他就坚决矫正。
公元1071年,文同到陵州后,深入山区,见百姓为盐井“输柴”十分悲苦。而“煎盐所用烧柴由陵州四县百姓按户缴纳”,则是“二三十年前…旧时立法规定”。文同并不“执据”反要废除,他以为二三十年前立法时,全州官井只有数处。但到他的任职时已发展到数百井,所要捐的柴已是过去的几百倍,不仅砍伐大量林木,导致“山谷童秃,极望如赭”。而且无论老幼都要荷负运柴行走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山路,“衣裳穿露,身体?雕?[1],都无人色,吁嗟之声,充溢远近。”(《奏为乞免陵州井纳柴状》)看到这种情况,文同便奏请革除这一弊政,改官办为民办,推向市场。这一废旧法、除苛输的举动,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这一废一兴,鲜明地表现出他所主张的是要利民惠民,而不是伤民损民。
关于第二个标准,即维护公认的法度。
公元1070年他在京城知太常礼院时,又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负责讨论拟定宗室礼法制度的事务。这事涉及王公大臣,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遭致不幸。7月,在议几位宗室后嗣袭封爵位的事情上,文同因与陈荐等“执据典礼,不予创改,违背了上意,受坐(处分)夺一官,由五品降为六品”。其实,他“执据典礼,不予创改”,很多当朝官员都是赞同的,但都不敢像文同一样对上直言。文同却做到了宁愿官削一职也不让步,他的“执据”彰显了为人处世的铮铮铁骨。
文同以守法利民的理念履仕,能做到既“与民为利”而“正所妨”,又“执据典礼”不唯上,是难能可贵的。
二、忧国忧民,勤民谨政的精神
文同所怀的“与民为利”的“素心”,鞭策着文同每到一处,都把造福社会、惠利百姓放在第一位,真心诚意地为百姓干事。
公元1070年,文同被朝廷任命为知太常礼院。在朝廷任职,生活优裕,一家其乐融融。但文同自知官场凶险,并不留恋朝廷,自请到川蜀任职。公元1071年农历3月5日,文同到达陵州(今四川仁寿)任所,所见“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苏轼《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萧条官宇岩岭上,零落民家坑谷里”(文同《送通判喻郎中》),深感“此州最为僻陋”(文同《陵州谢上任表》)。从优裕的朝官生活,一下降到僻远的山野生活,其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年过半百的文同却甘于寥落,淡定处之,在这片土地上,他辛勤耕耘,收获了显著的政绩。
文同在陵州上任后即巡视各县。他在《祭梓潼神文》中宣示了他的执政理念和目标:“抚柔良,抑强悍;宣教化,齐咸俗。行二年之政,成一方之善。”
据载:文同微服私访,得知城中有一伙不法之徒,昼伏夜出,拦路抢劫,致居民日暮即闭门不敢出。文同调查清楚后,即捉拿归案,严加惩处。接着,又顺藤摸瓜,探知西山深处有强盗窝点,便一举捣毁,全部捉拿归案。从此,百姓夜敢出门,生活安定。
在陵州所辖的贵平县,有几名男子自称“真神”,诱骗老百姓放弃农事,奔走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