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本细读:一种深度理解诗歌的方法.doc
文本细读:一种深度理解诗歌的方法
摘 要:细读文本,就是从文本内部理解一首诗作及其涵义与价值,是深度理解诗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的名作《上校》为个案,探讨文本细读法在中国现当代诗歌阅读领域中的实践。
关键词:文本细读 深度理解 《上校》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里,理解小说和散文,相对要容易一些。因为小说语言和散文语言比较透明、单纯、流畅,看完一部小说、读完一篇散文,多多少少能了解一个故事、把握一种感情、认识一些人物。至于理解诗歌,难度要大得多。古人说“诗无达诂”,对一些诗歌名篇的解读,甚至上千年意见都难以统一。因为诗歌语言较为复杂、含混、跳跃,阅读一首诗,极有可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或者觉得平淡无奇,或者觉得很好,但如何好,好在哪里,却又心里朦胧,说不清楚。文本细读①,就是从文本内部理解一首诗作及其涵义与价值,是诗歌理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倡导:对于一首诗,我们有时不需要知道是谁写了它,也不需要知道它写于何时何地以及它与诗歌之外的世界是什么关系,也就是既不需要“知人”,也不需要“论世”,关注诗歌的自律与自足,将文本看作一个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即可。这样,阅读重心就从文本外部的作者生平、作者意图、历史时代环境,转向了文本内部的字词涵义和诗篇结构,有助于深度揭示诗歌自身的丰厚意蕴和审美价值。
《上校》是一首现代小诗,只有十行三节: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1943年//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甚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
乍看之下,极为平常,也容易一知半解,但疑点多多。下面运用文本细读法,寻找构成诗中艺术世界的各种要素。
标题《上校》(上校是团长以上的军衔),暗示诗的内容,必定与军官、战场、死亡、伤残有关。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提起玫瑰,我们很容易将它同浪漫的爱情、美好的恋人联系起来,但在这里,“纯粹是”和“另一种”否定了通常意义上的联想。当玫瑰与柔情蜜意和浪漫爱情无关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玫瑰呢?它“自火焰中诞生”,是“火”玫瑰。在颜色上排除了白玫瑰、黄玫瑰、粉玫瑰,是像火一样红、像火一样热的红玫瑰,而且火焰的形状也极似玫瑰的形状。不管是火焰般颜色的玫瑰,还是玫瑰般形状的火焰,它们会绽放在哪里?只能在战场。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1943年”,这场大战中,上校受了伤,永远地失去了一条腿。子弹射出、枪管冒出的火光,是玫瑰;炮弹爆炸开花,是玫瑰;四面飞溅的鲜血与肉块,是玫瑰;断腿留下的创面,是玫瑰。反讽的是,玫瑰本来是恋人之间幸福交往的象征,这里却象征着摧毁对方身体,甚至消灭对方生命的连天炮火。
与血色玫瑰相呼应的是漫山遍野开满红花的荞麦田。荞麦花有两种,一种是红花,一种是白花,从上下语境来看,这里的荞麦花,只能是红色的。这是诗歌选择色彩、营造氛围的匠心之处,也是为什么将最大的会战安排在荞麦田,而不是小麦田和玉米地的原因。玉米地、小麦田要么是绿色,要么是金黄色,绝对不是红色。除了色彩因素之外,荞麦生长在贫瘠的地方,生长在麦子长不好的地方,寓示着地方贫穷,在贫困的地方战斗。荞麦田本来是生产人类粮食的地方,荞麦花更可以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但这里发生的人类行为却与自然美景形成强烈反讽,正如苏轼当年联想赤壁鏖战时的写景名句“江山如画”。
“最大的会战”,强调这次战斗的规模之大,前所未见,残酷性、惨烈性前所未有。连上校也要冲锋陷阵,挂彩捐躯。其他战士也就可想而知。会战中,火力密集,烈焰奔腾;会战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种让人不乐见、不忍见的场景,诗中以红花似浪的荞麦田和浴火而生的玫瑰来作寓意的呈现。玫瑰和荞麦,不再单纯是自然界的一种花卉和粮食,它们被赋予了多种蕴含,在字的明义与暗义之间形成张力――互相紧密牵连的紧张关系。
会战设定在1943年,并非闲笔。1943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的大转折阶段,八年抗战从此迈向胜利。同时,“1943年”也告诉读者:“上校”的军衔,只能是国民党的军官。所以“他曾听到过历史和
笑”,“过”是过去时态,表明战争、胜利、欢笑已经结束。
作为军人,上校可能没有读过历史,但绝对听说过许许多多关于民族大义、精忠报国的民间历史故事,听见过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一起为正义一方的胜利高声大笑,为战争的胜利欢欣鼓舞。无疑,这些历史故事影响了上校,国难当头,风华正茂的他冲上了抗日战场,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是历史的胜利,上校听见的是举国欢庆的笑声。
“甚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不朽”就是没有消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