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圩小学小学少先活动课案例
陶圩小学重阳节敬老爱老少先队活动课案例
“给老人一片阳光,让社会充满温暖”
--------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
单 位: 陶 圩 小 学
辅导员: 王 纬 纬
时 间:2014 年 11 月
“给老人一片阳光,让社会充满温暖”
(一课时)
一、活动课型
实践课
二、活动设计理念
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敬老主题活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渲染,展现窑口小学少先队员尊老敬老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老人,在收集、调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使其明白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全体队员孝老爱老的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用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懂得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文化;
2、体验目标
通过在送温暖活动中演唱、舞蹈、表达等各种形式,提高少先队员创造、辨析、语言等多方面能力,从中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
3、情感目标
能够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尊老敬老这一传统美德,从而树立少先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之种。
四、活动地点
陶圩敬老院
五、活动准备
1、收集重阳节的相关资料;
2、提前与敬老院进行联系;
3、学生自带擦桌布,自备小礼物;
4、提前进行节目编排;
5、备齐节目所需用品。
六、活动流程
1、节目演出
2、走近老人,关爱老人
3、赠送礼物,合影留念
七、活动实录
(一)集合队伍
重阳节下午两点准时在校集合,保持队形,举旗到达敬老院。
(二)节目演出
1、全体队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2、主持人出场
甲:尊敬的爷爷们,
乙:亲爱的奶奶们:
合:你们好!
甲:在这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的季节,
乙: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九九重阳节。
甲:我们陶圩小学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们,
乙:伴着花的芳香,踏着歌的节拍,
甲:来和各位爷爷奶奶共度这美好时光,
乙:今天是你们的节日。
甲:没有昔日你们艰苦的创业,哪来我们今天优美的校园?
乙:没有昔日你们辛勤的付出,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甲:为了表达对你们的崇敬,
乙:我们特别献上几个节目
合:愿我们的节目能给你们带来温暖、带来欢乐!
甲:节目现在开始,请欣赏。
3、古诗引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说什么节日的吗?
队员回答重阳节
蔡:对,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诗句表现了诗人重阳节时远在他乡,不能与亲人兄弟一起登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看来,古人对于重阳节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视的。
祝: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
队员争先回答: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并应,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百善孝为先。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1936年,赵果枝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土地少,父亲只好靠揽长工、打短工出卖苦力来养活这个家,即使这样也还是缺吃少穿。好不容易盼到土改分到田地,生活才有所改变。母亲虽是农家妇女,但精明能干,认准只有多读书才能改变贫穷面貌的道理,于是节衣缩食培养她读书,1958年,赵果枝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她的父亲得了胃癌,临终时他把女儿叫到跟前,拉着她的手说:“果果,你也长大了,父亲走后,你要好好照顾你母亲,她跟着我没享一天福,你一定要帮我实现这个心愿,让她以后的生活过得幸福一些”。就这样,父亲撒手人寰,离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