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定稿
第六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学习要求:
掌握钩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经过的演变,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等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病原特点、流行概况及预防、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为骤起高热、头痛、腓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出血倾向。部分病例出现黄疸、肝大、肾炎、肺出血。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出现发热、视网膜炎、脑膜炎、脑血管炎等变态反应后发症。
【病原学】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属于钩体科(Leptospiracea,钩体属(Leptospira),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种。
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丝状、圆柱形,有12~18个螺旋紧密缠绕,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有较强的穿透力;菌体呈圆柱形,外围着外鞘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长4~20μm,平均6~10μm,直径0.1~0.2μm。钩端螺旋体运动活泼,在暗视野下呈旋转式运动。用镀银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时各型钩端螺旋体形态无差异。革兰氏染色阴性。
钩端螺旋体为需氧菌,在含有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中可进行人工培养,生长缓慢,需1周以上。用动物腹腔接种分离时,以豚鼠和金黄地鼠最敏感。钩端螺旋体在干燥及高热环境中不易生存,在自然界pH7.4的弱碱性水中能存活数月,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现已确定钩端螺旋体有24个血清群,268个血清型(包括L. parva),我国致病性钩体菌株至少有19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常见的有黄疸出血群的赖型,波摩那群的波摩那型,犬群的犬型,秋季群的秋季型,澳洲群的澳洲型,流感伤寒群的流感伤寒型,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赛罗群的棉兰型,巴达维亚群的巴叶赞型和爪哇群的爪哇型等10个菌型。各地流行的菌型有所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赖型和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的分型对确定病原体及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钩端螺旋体的基因组大小约为5 000kb,由两个环型DNA组成,大的4600kb,小的350kb。目前研究较多的结构基因有:内鞭毛蛋白基因,其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外膜微孔基因,可能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标记;核糖体(rRNA)基因的数目、组成特点、酶谱分析、核苷酸序列及在钩端螺旋体基因组上定位等特征成为钩端螺旋体分类鉴定的新依据。我国致病性钩体菌株至少有9个基因种,亚历山大基因种和曼耗样钩体菌株是我国所独有的。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感染的动物是钩端螺旋体的储存宿主和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很广泛,我国南方以野生鼠类为主,黑线姬鼠最为重要,北方的病原携带动物主要是猪。目前认为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并不重要。
链接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很广泛,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包括啮齿目动物31种、食虫目6种,食肉目6种、兔形目2种、偶蹄目6种、奇蹄目2种、鹤形目1种、鹤形目1种、有鳞目2种、无尾目8种、合鳃目1种、鳃蜗目1种。在我国与本病相关的主要动物为啮齿类(野生鼠类为主)和家畜(猪、犬、牛)。我国南方以野生鼠类为主,其次为猪。其中黑线姬鼠最为重要,其排菌时间可长达1000多天,其次还有黄胸鼠、黄毛鼠。野生鼠类主要储存黄疸出血群,该群钩端螺旋体毒力强,引起病情重;其次为波摩那群与犬群。北方的病原携带动物主要是猪,猪携带的钩端螺旋体主要是波摩那群,毒力较弱,其次为犬型和黄疸出血群。犬的带菌率较高,传染性较强。犬带的钩端螺旋体为犬型,毒力低、致病较轻。
近年研究表明,恢复期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中排菌可达6月之久。在越南的一次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之后,66例恢复期病人中有12.1%的人排菌。我国四川省曾对病人恢复期排菌进行观察,平均带菌率为14.43%(14/97),最长排菌期达638天,表明恢复期带菌率较高,排菌时间长,从人尿直接传播及性传播钩体的可能性应引起重视。
2.传播途径
人因接触带菌动物排出到环境中的钩端螺旋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而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直接接触感染动物而传染的不多。
农民在参加稻田劳动时被感染较多见。淡水渔业养殖人员、下水道工人、排水工人常暴露在受钩体污染的环境而感染钩体。其他如军事行动、水上运动、抗洪排涝时接触疫水也可感染本病。有报道从母乳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因此,乳儿还可能经过哺乳被感染。
3.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后或隐性感染后能获得对同型的钩端螺旋体较为巩固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群中发病率高。发病者以农村中的中青年为多,学龄儿童发病率也较高,婴幼儿较少见。
4.流行特征
我国除甘肃、宁夏、青海外,各地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