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导论.ppt

第三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导论.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二、药物的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 五、药物的排泄 六、药动学模型与基本参数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的统称,包括线粒体膜 和溶酶体膜等,对膜的结构,Singer和Nicolon(1972) 提出液态镶嵌模型,即大部分由不连续的,具有 液态特性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厚度约8nm,较小 部分由蛋白质或脂蛋白组成,并镶嵌在脂质的基架 中。 膜成分中的蛋白质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一种表在性蛋白,具有吞噬和 胞饮作用;一种内在性蛋白,贯穿整个脂膜,组成生物膜受体、酶、载 体和离子通道等。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一、生物膜与药物转运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分布到 各组织器官,经过生物转化,最后由体内排 出要经过一系列的细胞膜或生物膜,这一过 程称跨膜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的几种机制 5、离子对转运 二、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一)、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直肠给药或舌下给药 二、药物的吸收 4、药物理化因素影响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 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药物溶解度:溶解度越大的水溶性小分子易于吸收。 药物分子极性 药物解离度 药物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粒型、晶型、盐型 药物与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胃肠道的Ca2+、Mg2+、Fe3+等离子能与四环素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而减少四环素的吸收。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胃肠道生理因素影响药物的吸收 胃液的pH 胃液的pH能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不同药物的胃液的pH有较大差别,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 素。胃液的pH:马5.5;猪、犬:3-4;牛前胃:5.5-6.5;真胃:3;鸡素囊:3.17。一般 酸性药物在在胃液中不易解离,易吸收;碱性药物在胃液中易解离,不易吸收要进入小肠 后才能吸收。 胃排空率 胃排空率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快慢,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排空率,如马胃容积小,不停进 食,则排空时间很短;牛则没有排空。此外排空率还受其他因素如胃内容物的容积和组成 影响。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 大量食物可稀释药物使浓度变得很低,影响吸收,据报道猪饲喂后对土霉素的吸收少而且 缓慢,饥饿时猪的生物利用度可达23%,饲喂后猪的血药峰浓度仅为饥饿猪的10%。 肠蠕动 肠内微生物群 胃肠道生理因素影响吸收 5、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某些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酶和肝药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 二、药物的吸收 (二)注射给药 常用的注射给药主要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其他的还包括 腹腔注射、关节内和硬膜外腔注射。 1、静脉: 药物→血管(静脉) 可立即产生药效,并且可控制用药剂量。 特点:无吸收过程 2、肌注: 药物→肌肉→体循环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一般药物可顺利通过,注射后一般30min内,注射 部位达血药峰值。 特点:吸收迅速,受注射部位血管分布的影响,另外吸收率与药物的水 溶性有关,易溶于水者吸收率较高,混悬液、油溶液等水不溶制剂吸收 率降低。 二、药物的吸收 (二)注射给药 3、皮下注射 药物→皮下→体循环 特点: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血管分布状态和药 物的水溶性。 4、腹腔注射 药物→腹腔→体循环 特点:吸收迅速 二、药物的吸收 (三)呼吸道给药 药物→呼吸道→体循环 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或其他气雾剂型药 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吸入给药经肺泡的毛 细血管吸入,由于肺泡表面积大,故吸收快 而完全。 特点:吸收迅速,限于喷雾剂、气雾剂。 二、药物的吸收 (四)皮肤粘膜给药 1、皮肤给药 药物→皮肤表面→体循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很差,多发挥局部作用。浇淋剂是经皮肤吸收的一种剂型, 它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基质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 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的。影响药物吸收 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浓度,其次是基质,如二甲基矾氮酮可促进药物吸收。由于 角质层是穿透皮肤的屏障,一般药物在完整皮肤均难以吸收,目前浇淋剂最好的 生物利用度是10-20%。 浇淋剂:系杀虫药或驱虫药的透皮吸收药液,可沿动物脊部浇泼或用专用器械按 规定剂量体表喷滴。如:0.5%的伊维菌素溶液,抗牛羊体外寄生虫。 特点:药物必须具有脂溶性,需透皮辅剂,吸收 少。 二、药物的吸收 (四)皮肤粘膜给药 2、粘膜给药 药物→眼、鼻→体循环 特点:吸收快速 (五)乳管内注入 常用于牛乳腺炎,全身用药后可分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