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名言警句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约·凯恩斯【美】 好的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则让人从成功的宝座上跌下来 ——保罗 盖蒂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苏格拉底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作者: 莎士比亚 ?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习惯成了一种神秘的支配力量,有时促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项任务。好的习惯比如睡觉前看三十分钟的书,如厕时看一会儿书,醒来时听一会儿歌曲等等,把流逝的时间用在了刀口中,一生积累下来的时间就是人人所不见的半辈子,这个无穷大的时间令人咋舌。又比如一个坏的习惯可以积羽沉舟,把一个人的品德搞坏了,让人瞧不起:随地吐痰,这种坏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平时太不注意导致的一个坏习惯;又如,一个人烟瘾很重,这与他的心境有时不好,又喜欢在道上与朋友呑云吐雾,等等,不一而足。 习惯成就未来,习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和失败与习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习惯成自然”的话题,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即“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并由此推广到一般,“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从而强调了“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指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想养成某种好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他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等四个事例,具体说明“知”(懂道理)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接着,他又从反面事例得出结论——做人做事,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指明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 本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准确,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以走路、说话为例,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通俗易懂。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 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文本分析: 3、第⑥段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 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1.问题:“‘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将“有意思”改为“有道理”,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有意思”的含义更丰富,不仅有“有道理”的意思,而且还有“值得琢磨”、“值得研究”的意思。另外,这样说更口语化,读起来更令人感到亲切。 品读: 2.问题:“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什么? 答 案 改为陈述句:我们走路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