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综论
摘要:书院是唐宋以来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古代私学在新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书院在中国封建教育史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宋以后形成的各学派的学术活动紧密相连,更为重要的是书院所特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古代书院的历史沿革
书院的产生
书院产生于唐代,一类是官方所设机构名主要功能在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另一类是私人设立供隐居读书或聚徒教学之所,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主要是私人所创的书院。
唐代书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书籍的积累和传播
唐朝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复制、积累和流通。书院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大量图书。
私人讲学的传统
唐代私人创设的书院中有聚书讲学授徒的活动,正是历史上私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宋初的一些著名书院,基本上是由唐末五代私人聚书讲学之地发展而成,可见,书院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佛教禅林的影响
自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禅宗派教徒通常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置禅林精舍,作为坐禅修道和聚徒讲学之所。书院的建置模式和讲学路径与佛教禅林关系密切。
宋朝的书院
书院产生于唐,兴盛在宋。宋代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生产逐渐恢复发展,社会趋于安定,讲学论文之风渐起。但当时统治者仅注重科举选拔人才,尚无暇顾及设教办学,使得宋初官方学校教育处于衰疲状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书院得以长足发展,发挥了教育的重要功能,并形成相应的书院教育制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解决了士林渴望学习的社会问题,所以也得到了统治阶层在物质上的支持。
随着书院的发展和兴盛,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至南宋朱熹重修,并由其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之后,更是名声大振。自此,《揭示》成为理学派书院所共同遵循的院规。
宋代统治集团对著名书院采取扶持和资助的态度,其目的无非是欲引书院于官方教育的系统中,最终达到“变塾为庠”,即私学转化为官学的目的。
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熙宁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理宗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朝的书院
1291年,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书院的官学化,一方面使教学秩序、学生来源、教师任免、财政收入等纳入制度,因而保证了其正常的发展与运行;另一方面也因此在各个环节收到官方的制约和局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的活跃和发展。但元朝的书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继承了前代书院自由研讨和讲学的传统,特别是元初一批南宋著名儒师及其门生担任山长时,在书院中较为自由地讲学论道,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并活跃了元朝的学术氛围。朱熹再传弟子程端礼任江东书院山长时,根据朱熹的读书法,制定书院学生的《读书分年日程》,拟出分年读书自学的详细程序,为后世书院及学校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指导。
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这些在促进文教普及、科学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及后世影响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书院
明朝书院的沉寂、鼎盛和禁毁
明初130多年间书院数量较少,发展缓慢,从整体而言,是处于沉寂阶段。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并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
明朝书院的类型
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明代著名书院——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城东南,故称东林书院,亦称龟山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在该地建书院。元朝至正年间,废为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