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知识体制与判主体的重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0年代的知识体制与判主体的重建

80年代的知识体制与批判主体的重建 ——评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张慧瑜 相关内容 社会“主体”的想象与“体制化”规训 “80后”的空间放逐与现实选择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 “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 “当代文学”的构造及其合法性依据 贺桂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文学史的“双声”——评贺桂梅与程光炜新著 近期关注排行 “去鲁迅化”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危机 (刘继明) 诺奖、写作与政治七人谈(完整稿) (徐友渔 等) 云大评刊第二十期论坛 (云大评刊) 超越“左”与“右” (戴锦华  等) 关于小说之四: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秦万里) 创作理念的误导,作品自许的反差 (陈辽) 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 (罗岗 等) 没有理想之光的照亮,就不会有“力量的文学” (李建军) “今日批评家—70以后”:凝聚批评新力量 (陈竞)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余扬) 读鲁敏的小说《惹尘埃》 (张慧瑜) 付秀莹: 城市,依然陌生 写作,就是还乡 (李云雷) 李云雷《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序 (雷达) 刘继明:把思想还给文学 (李云雷) 1960年代的文学、社会主义和生活政治 (蔡翔) “潘晓来信”的叙事与修辞 (王钦) 回望八十年代——刘再复教授访谈录 (黄平) 思想、文体驱动下的“先锋”写作 (段崇轩) 文学研究、左翼与鲁迅——曹清华访谈 (徐志伟) 兰晓龙:用先天带菌的语言讲述新话语 (刘复生) ———————————— 提示:   “左岸特稿”拦目所有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发请与作者或本站联系。   本栏目来稿内容为:对文学、学术、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观点、批评;与之相关的重要会议、座谈会议发言文字稿;对某些争论观点的回应;重要文献、史料论文等。   本拦目投稿及联系邮箱(李云雷):yunleili76@163.com   特稿投稿请注明“特稿”字样。 一、“在‘尾声’和‘序幕’之间” 近几年来,“80年代”俨然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80年代的亲历者纷纷重返、重访、重读80年代。在这些80年代的回忆、访谈和记述中,充满了怀旧的底色。80年代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与50-70年代以及90年代都不一样,仿佛80年代是前一个时代的尾声,同时又是后一个时代的前奏。80年代就像历史的暗箱和鬼魅的魔术,在告别50-70年代的革命时代的同时,又呼唤着在90年代逐渐变成现实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似乎80年代充当着双重功能,既是50-70年代的批判者,又是90年代的孵化器。80年代更像一部被高度编码的密码本,是话语密布、语词涌动、论述叠出的时代,恐怕很少有这样一个话语异常庞杂、各种新思想、新说法异常踊跃的时代。与此同时,关于80年代的想象又是如此地清晰和透明,80年代也是一个少有的具有高度共识的时代,或者说,彼此矛盾、相异的论述被成功而有效地编织为一袭华丽的外衣。可以说,80年代的单纯、光洁与复杂、混乱同时存在,这本身使得80年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霸权统识的时代。这个获得霸权位置的支配性话语就是以现代化为内在支撑的“新启蒙”论述,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经济指标,而是一套文化表述和历史意识,在80年代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说80年代完成了从革命话语到现代化话语的转换,那么“新启蒙”论述则是使得这种转换得以发生的话语装置。 贺桂梅如同一个历史的解密者和拆线人,沿着支撑“新启蒙”论述的六大思潮:“人道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寻根”文学、“文化热”、“重写文学史”、“纯文学”,在寻找意识形态的缝合点和各种话语、陈述的谱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找到这些相互各异的话语得以“无缝对接”的内在机制及历史动力。如果说对话语的谱系学研究(福柯)和意识形态批判(阿尔都塞)是本书拆解“新启蒙”论述的两把手术刀,那么重构一份“新启蒙”的知识档案才是研究者的目的,这也就是贺桂梅在研究方法上格外重视另外一份“前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前的理论)的资源即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的原因。因此,本书的任务首先在于指认出某一文化思潮的多重来源及其彼此冲突的陈述,其次在于找到把这些话语“耦合”在一起的历史动力及其所充当的意识形态功能,最后需要进一步反思这种得以浮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又来自于何种特定的历史视角。这就要求研究者既从80年代的文化内部找寻话语的谱系,又要不断地纳入90年代、新世纪以来的视角中所呈现的“新启蒙”话语的裂隙。在贺桂梅看来,80年代所形成的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等“特定意识形态”不能仅仅放置在单一民族-国家内部来讨论,而应该纳入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转型上。80年代恰好处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发生巨变变动的空隙中,从二战后到70年代资本主义“黄金

文档评论(0)

xciqshi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