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究性学习 在思想品、社会学科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
在思想品德、社会学科中的运用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嬿
在二期课改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这个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眼。然而,目前本市的新课程尚未全面铺开,三至五年级依旧在使用旧教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课程理念运用于小学《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悟。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
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求与《思想品德》、《社会》课程相关的自身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思考探究、道德实践体验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和受到的情感教育等等。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观念的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我们重新树立新的
教学观、学生观。
从教学观上看,有助于将教材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的观念转变为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学生观上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保证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及义务;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内在的需要和探究后,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2.有助于内容的创新
社会发展赋予了教学内容新的拓展。为此,在遵循课程要求的同时,我们还
要突破教材,把教材中出现的远离学生生活的“繁、难、偏、旧”的内容看成是可以对话的文本,是一个范例或话题,大胆取舍;同时广泛引进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世界、与生活的融合。
教师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让教学内容与时代同呼吸,与学生共成长,才能给予旧教材新的生命力。
3.有助于方式的创新
过去的思品、社会课的教学往往偏重于认知,把学生当作“容器”,不断灌
输,这样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助于学法的创新
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教师能够积极、热情、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的过程中去。
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在教学中,教学课件就不只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学生的“学具”;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讲”而是“主导”,积极创设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知识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加强。
探究性学习的操作
1.兴趣入手,自主质疑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真实的问题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
定的问题,不是教师主观的问题,更不是为提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无效问题,而多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
在学习社会课《能源问题》前,老师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能源的种类、我国能源的现状、解决能源的方法”等资料,使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资料,从中了解到:能源是为人类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是非再生能源;虽然我国的能源十分丰富,但因分布不均匀等原因,供需缺口依然非常大。在交流中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为自主提出问题作了铺垫。此时,教师以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提问:“针对‘用途广泛、需求量大、分布不均、人均短缺’的现实,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在思考、讨论,在对现实层层深入地探究中,自然引发了对能源问题紧缺的担忧和对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思考。
点评: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的思考与探究,使他们真正获得感悟,学会学习。
2.搜集资料,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