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4.自我的形成
(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1、学生的定义: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
2、学生的本质特点: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3、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1、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3、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4)关于“潜在课程”
4、课程的组织:
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5、课程的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以课程为对象所施加的决策、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实施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总称。根据课程管理范围的大小,管理性质、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划分为课程宏观管理与课程微观管理。课程宏观管理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课程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课程微观管理是一个学校以课程实施为重点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行为。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1、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2)1953—1957年 第二次课程改革
(3)1957—1965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
(4)1966—1976年 第四次课程改革
(5)1977—1980年 第五次课程改革
(6)1981—1985年 第六次课程改革
(7)1986—1996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
(8)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
(2)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地位:
作用:
(1)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3)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4)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5)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