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成果公报.docVIP

《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成果公报.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成果公报

《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成果公报 郝德永(渤海大学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课题批准号为BHA060036)。课题组成员有赵颖、房林玉、朱成科、刘万海、崔国富、张守波。 一、内容与方法 课程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起源与发展性特征。对课程赋予任何固定不变的定位、解释与追求都是僵化的、不具备辩护性的。因而,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范式调整与选择的主渠道。课程改革是否恰切、能否成功,直接制约着甚至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品质、效果等根本性问题。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与现实中,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运动都以课程改革为主体,甚至就是课程改革运动。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在众多的、频繁的课程改革运动中,几乎没有堪称成功典范的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失败的教训却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改革方法论的偏失。而改革方法却是课程改革运动与课程改革研究中普遍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改革方法论问题,应成为今日课程改革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必须正确面对与很好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本研究以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剖析当代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面临的问题、改革的措施以及后果,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方法论层面的分析,同时详细分析我国目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方法论层面的困境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论。本研究认为,当代大部分课程改革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改革方法、路径问题缺乏理性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具体地说,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主要问题:其一,课程改革定位的错位: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课程改革作为一种社会“疗方”、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新政“要件”。其二,课程改革方式的扭曲:突变式:课程改革过程的脱节;垂直型:课程改革支持性环境的缺乏;革命化:课程改革路线的偏失。其三,课程改革方法的本质主义、二元论立场及困境:长期以来,课程改革普遍立足于本质主义的立场与原则,遵循机械论、化约论、决定论的逻辑与方法,使课程改革始终在左右两条极端化道路上摇摆、徘徊。当代课程改革方法论探究必须突破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二元对立价值取向、“主义化”逻辑与化约论方法的束缚,建立一种折中式的课程改革哲学社会学理论基础。当代课程改革的出路在于走向第三条道路,即超越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制约下的“非左即右”的课程改革道路,从两极走向中介,立足于“既是…又是”的结构化、兼容性原则与立场,坚持从坐标点的漂移转向坐标系构建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与立场,从而实现课程改革路径与方法的根本转变。 本研究的主体框架: 引论:课程改革逻辑与方法的世纪审判及转换; 第一章:变革的力量:课程改革的动因与动力; 第二章:改变课程、改变教育:课程的历史流变及重建运动; 第三章:新课程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征之旅; 第四章:本质主义: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失范; 第五章:变革的陷阱:课程改革的方法论检视; 第六章:超越二元对立:课程改革理论来源的新视野; 第七章:立场的转换:课程改革实践取向的新坐标; 第八章:超越左与右:课程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本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具体措施是: 1、广泛收集和查阅二战以来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政策、方法、经验与教训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 2、邀请有关专家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会,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与走势。 3、广泛了解、征求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看法与建议。 4、系统总结、分析二战以来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建构新的课程改革方法论奠定基础。 二、结论与对策 ● 课程具有明显的功能性起源、时代性依据与发展性特征。对课程赋予任何固定不变的定位、解释与追求都是徒劳的,不具备辩护性。改革不仅是课程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而且是课程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因而,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 课程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因一成不变而产生的课程僵化问题、因累加叠积而产生的课程超载问题、因二元对立思维而产生的课程失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主要缘起于社会需求的时代性与课程功效的滞后性、教育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空间的有限性、教育期待的多元性与课程旨趣的单向性之间的矛盾。 ● 课程改革主要是对现行课程的调整与完善。课程改革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程序:酝酿与启动、试验与推广、评估与调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改革者与实施者必须明确且需很好地解决四方面的问题:即1、为什么改:改革面临的背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