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易发生急性中毒化学物质的毒性【培训课件】.ppt

常易发生急性中毒化学物质的毒性【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治疗 (1)急性中毒: 1)迅速将病人移至空气新鲜的场所, 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皮肤 2)葡萄糖醛酸或VitC的使用,忌用 肾上腺素 (2)慢性中毒:同内科、重点是升 白细胞,如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等恢复 造血功能的药物 8、预防 降低空气中的苯浓度,一经确诊必须脱离苯作业 各种血液疾病、月经过多、血象低者禁忌从事苯作业;定期体检,重点监测血象 9、健康监护 4.急救与治疗 (1)患者立即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进行抢救。 (2)清洁保暖。如经消化道摄入,迅速彻底洗胃。 (3)纠正缺氧。 (4)解毒治疗,常用的解毒剂: 1)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2)4-二甲氨基苯酚(4-DMAP) —硫代硫酸钠 3)谷胱甘肽 4)硫代乙醇胺 5)胱氨酸 (5)对症治疗 五、 农药 一、有机磷农药 (一)理化性质 结构通式: R1、R2多为甲氧基(CH3O-)或乙氧基(C2H5O-)等碱性基团;Z为氧或硫原子;X为烷氧基、芳氧基或其它酸性基团 多为油状液体 工业品呈淡黄色或棕色 有类似大蒜臭味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或动、植物油 对光、热、氧均较稳定,遇碱易分解 敌百虫为白色粉末状结晶,易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可生成毒性较大的敌敌畏。 (二)毒理 分布:肝吸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职业性中毒的主 要途径)、肾、肺、脾 可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代谢与转化:氧化(活化作用)和水解(解毒作用) 排泄:主要随尿排出 毒作用机制:抑制体内胆碱酯酶(ChE)活性 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OPIDP) 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intermediate myasthenia syndrome) (三)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1)毒蕈碱样症状(muscarinic manifestation) (2)烟碱样症状(nicotinic manifestation)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慢性中毒 中毒性类神经征为主 1.诊断原则《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2.诊断和分级标准 (1)接触反应 (2)急性轻度中毒 (3)急性中度中毒 (4)急性重度中毒 (5)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 (6)迟发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四) 诊断 (五) 处理原则 1.清除毒物 2.解毒治疗 (1)乙酰胆碱拮抗剂 (2)复能剂 3.对症治疗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一)理化性质 结构通式: (二)毒理 吸收: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代谢与转化:水解成氨基甲酸及其它含碳基团?二氧化碳 ?毒性降低 排泄: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根结合形式,从尿中排泄 毒作用机制:抑制体内胆碱酯酶(ChE)活性 (三)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尤以毒蕈碱样症状为明显 轻度中毒者:2h~3h左右即可逆转恢复 中度中毒:呕吐、肌颤、心跳减慢,流涎、支气管分 泌物增多、呼吸困难 大量口服中毒者:肺水肿、脑水肿、昏迷及呼吸抑制 (四) 诊断及处理原则 1.诊断和分级标准 接触大量氨基甲酸酯杀虫剂职业史 迅速出现的临床表现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轻度中毒:①较轻的毒蕈碱样症状; ②较轻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③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往往在70%以下 重度中毒:① 肺水肿; ② 昏迷或脑水肿; ③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以下 2. 处理原则 (1)去除污染,减少吸收 (2)轻度中毒者用少量阿托品 (3)严重中毒者,应静脉给药达阿托品化 (4)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5)不宜使用苯巴比妥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一)理化性质 粘稠油状液体 黄色或黄褐色(溴氰菊酯呈白色结晶) 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在酸性溶液中稳定,遇碱易分解 (二)毒理 吸收: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代谢与转化:在肝内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水解、氧化 排泄: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根结合,由尿排泄 (三)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1)皮肤和黏膜刺激 (2)全身症状 2.变态反应 1.诊断和分级标准 (1) 接触反应 (2)轻度中毒 (3)重度中毒 2.处理原则 立即脱离现场,彻底冲洗 出现接触反应者立即脱离接触,严密观察 急性中毒以对症治疗为主 重度中毒者应加强支持疗法,控制抽搐 (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