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生态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勤生态历史

民勤绿洲的沙化,和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有着莫大的关系:民勤归汉,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农业大开发;明初,由于战争频仍,明统治者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除了驻守民勤的官兵耕作,山西、河南等地约2000余口迁于民勤;乾隆四年(1739年),官方实行招民屯垦或兵丁子弟承种,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青土湖屯民达2498户,至道光年间,人口已经增加到18万。 人与自然的博弈,往往以破坏环境为高昂代价。世界环保主义理论家利奥波德说:“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块三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耕作、“水草丰茂”的塞外江南,变成了沙尘肆虐的渊薮,旱魔横行的天堂。劲风过处,来自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的沙尘遮天蔽日,干涸的湖区泛出刺眼的白色碱土。昔日的“瀚海明珠”,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尘埃。日渐恶劣的环境激活了民勤人血液里的流动性。民勤县迁往新疆、内蒙、宁夏等地的人口急剧增加。而其它地区的人则惧怕这里的艰苦环境,很少有人迁居民勤,“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的说法即由此而来。《天下民勤》诠释了这个漫长的过程,评价了明清移民对民勤文化的贡献,也试图分析民勤移民给其它地区输出的文化元素。 历史上的民勤移民,经历了大量迁入和陆续外流的两个阶段。迁入是国家主导,迁出则情况各异。《天下民勤》突出了普通人物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该书是一部社会史学著作。作者根据民勤现存的族谱,梳理当地姓氏源流,清点了明清主流移民进入民勤的轨迹。这些移民来到“塞外奥区”,带来的不仅是江南的农耕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文化。这一脉生生不息的香火,在数百年的风水流转中砺炼为独具民勤特色的地域文化。 民勤人口自清末和民国开始外流,形成了移民的第一拨高潮。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精细入微地描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走西口、闯山关的民勤人。他们长途跋涉,在西去北往的坎坷道路上留守驻扎,开辟新家园,挑战自身生存极限,藉此完成“自救救人”的天命。在敦煌的镇番坊、在新疆的芳草湖、内蒙的巴音浩特等地,无以计数的民勤移民唱着家乡南腔北调的小曲,操着未改的乡音,像随风流散的沙粒飘落在天涯海角,继续谋生和发展。 民勤移民的奔走和生存,多赖于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这种抗饥耐寒的动物,是民勤人最好的旅伴。《天下民勤》的前半部,一言以蔽之,就是“驼队上的民勤军团”。作者在历史的沙漠里,挖掘被时光遮蔽的往事,其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印证着民勤人爱国爱家,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明清两朝,西部边境时有战火燃起。在双方鏖兵的刀光剑影里,民勤的驼队作为运输主力,征战准噶尔,参与西藏平叛,跟从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国家统一立下了煌煌功劳。《天下民勤》重现了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史实,场面宏大,情节跌宕,如“西关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淋漓,回肠荡气。 战乱间隙,民勤驼队穿行在华北、西北的千山万水,垄断了北部蒙古的茶叶市场,名震西北的著名商人马合盛即是其中佼佼者。民勤驼队来往于北京、西安、乌里雅苏台、库伦等各大商埠,把民勤驮到了天下,也把天下驮到了民勤。黄沙漫天,驼铃清脆,驼背上的民勤土布和食盐,源源流向外地。驼把式的行走路线,为民勤移民在危难时奔走异乡埋好了伏笔。 1951—1954年,民勤驼队六万峰骆驼进藏转运军用物资、护送十世班禅大师、修建青藏公路,三次进藏,驼队所剩无几,驼夫牺牲百余。而无法回到家乡的骆驼及其主人,永远留在了异地他乡:“漫上个花儿了我回头头看,望不见家乡了我心窝窝里寒……”这些凄苦的驼夫号子,合成了苍凉悲壮的移民叙事曲,听者怎能不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民勤历史上的第二个移民高潮,当在1959—1961 年的“大饥荒”期间。民勤饥民硬是用双脚走出了一条血淋淋的移居他乡求生之路,逃荒者沿着先辈的足迹,多在邻近的内蒙落脚,有一部分远走河套,还有一部分西上新疆。移居者将他乡当做第二故乡,与当地居民融洽相处,最终摆脱了被死亡追杀的噩梦,幸运地生活了下来。其中的苦乐酸甜,见诸文字表述,使人悲喜交集,感慨不已。 民勤的第三次移民高潮是1990年代至今。在《天下民勤》成群结队的移民背影里,一张张焦渴的脸庞在倾述背井离乡的苦难,一段段揪心裂肺的故事在演绎命运的多舛。 民勤移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全部蕴藏在行走的路上。他们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闯荡天下。这种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勤地域特色,更是华夏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盟,地广人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牧业、农业、矿业、手工业生产都普遍缺乏劳动力,放羊、放骆驼、挖井、垒圈、盖房、挖矿、驮盐、种地、做毛活都是民勤人到阿拉善常干的工作。挖矿之类的苦力活是蒙民不愿意干的,就找民勤人干。据《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在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附近种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