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

苏轼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章 蘇軾的文學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體,而把佛家 思想及道家思想作靈活的運用,然後再進一步把這三種思想溶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東坡風格。他主張文章要順其自然,在他一篇「答謝民師書」中的評論文章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所謂 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正是順其自然的意思。所以東坡的文章通常沒有固定的形態,如「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對赤壁的感觀已不同,所描寫的內容風格就有了差異。以下依據蘇軾的生平,將他的文章作一概略介紹。 文章 「刑賞忠厚之至論」「喜雨亭記」「超然臺記」「放鶴亭記」 「潮州韓公文廟碑」「石鐘山記」「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一)仁宗嘉祐二年,參加科舉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而出名。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羲,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刑以刀鋸,是法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先王知王下之善賞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遣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以上節錄原文之第四段 《賞析》此段說明刑賞的意義,而歸於居心的忠厚。此篇為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考進士時的試卷,當時他才二十二歲。古代科舉命題,多出自四書五經,是題出於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孔安國注:「刑疑附輕,賞疑從重,忠厚之至。」故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 全文大意: 在闡明在位者如何行使刑賞,使人民歸向於善,才能合乎用心忠厚的最高表現。其後在殿試上進策二十五篇,其中「教戰守策」最為有名。(仁宗時代,正是所謂宋朝“百年無事的太平盛世”,但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蘇軾見微知著,居安思危,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張,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臺。) 蘇軾散文中的大量史論、政論文章,可說是專門的議論文,大都以史實及事實為依據,無不慧眼獨具,切中要害,如「留候論」、「賈誼論」、「范增論」等,往往都能大膽地提出新穎的見解或翻舊案而立新說。 (二)仁宗嘉祐六年至英宗治平三年。這四年中蘇軾任鳳翔簽判,他的上司陳希亮,其兒子陳季常是蘇軾的好友 (後來蘇軾到黃州時,曾為季常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方山子傳」,因同時期的著名作品很多,在此不另介紹。)在鳳翔期間曾發生春旱,後來下了大雨,有一亭子剛好在此時落成,蘇軾為其取名“喜雨“,並作了一篇「喜雨亭記」。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口: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大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上文節錄原文之末段 《賞析》文中極力渲染人們「久旱逢甘雨」的歡樂,充分體現蘇軾「民以食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與百姓同憂共樂的感情。全文結構謹嚴,脈絡清晰,如剝繭抽絲。語言輕快活潑,文筆淋漓酣暢,充分表現作者的喜悅心情,富感染力。這篇文章可以充分展現出蘇軾年輕時的個人思想及風格。 (三) 熙寧七年至十年,這三年蘇在山東密州任知州,在城內修建了一座台子,並寫了封信給在濟南的蘇轍,請他為臺命名。蘇轍為其取名“超然臺”,同時寫了一篇「超然臺賦」給其兄。而東坡則為臺作了一篇「超然臺記」。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鋪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上文節錄原文之第一、三段 《賞析》本文借臺抒寫心志,配以臺上所見景色,點出自己能享受怡然物外之遊的樂趣。全文說理透徹,文思溫潤,議論宏偉。這時東坡的道家思想已慢慢呈現出來 。從文思到文風,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 (四) 熙寧十年至元豐六年。這二年,在徐州做知州,他有個朋友名叫張六驥,別號雲龍山人,在彭城 (今江蘇銅城縣) 建了一座亭,亭中養有二鶴,早上放出去,晚上又會飛回來,蘇軾常與朋友在亭中飲酒賞玩,因有所悟,故作了一篇「放鶴亭記」。 郡守蘇軾時從賓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力皋,聲聞于天。』蓋

文档评论(0)

jiaotang20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