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肝豆状核变性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谢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传染科 邓婉露 病程记录 患者冯磊磊,男,10岁 患者2013年9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等症,需卧床休息,家人发现其眼球及全身发黄,不伴发热、心慌、腹痛等症状,求治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性”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效果欠佳,2013年9月19日求治我院,门诊以“慢性重型肝炎”收入院。 查体:T36.5oC,P 90次/分,R16/分,Bp95/60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检查无阳性体征,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1cm,质中,无触痛。 院外资料: 根据院外检查结果,患者诊断考虑肝豆状核变性,依据:1.乏力、腹胀 等症状;2.院外血清铜、铜蓝蛋白异常,角膜可见K-F环,肝功明显异 常;3.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重度黄染。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以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变性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症状、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症状及角膜色素环(K-F环)。 生理:铜,微量元素,每天从饮食摄入铜约5mg,仅2mg左右由肠道吸收入血。 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在肝脏内大部分铜转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铜兰蛋白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法经胆管排泄至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正常人血清铜中,约95%为铜兰蛋白,只有5%左右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在人体各脏器中也多以铜兰蛋白形式存在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病因发病机制 Cu++ 白蛋白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Cu++ α-2球蛋白 肝细胞中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生物酶合成 WD蛋白 缺陷 Cu++ 肝脏 肾脏 角膜 脑 Cu++ WD基因 13q14-21突变 临床症状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病理 由于90%以上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与铜结合存在障碍,因而认为铜蓝蛋白的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致病因子造成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道铜排泄障碍,线粒体铜沉积导致自由基和氧化损伤在本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元显著减少\脱失, 轴突变性,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壳核病变明显, 苍白球尾状核次之, 皮质 亦可受侵 病变累及肝\脑\肾角膜等 细胞脂肪变性\含铜颗粒增加\线粒体破坏 肝细胞灶性坏死\纤维增生→结节性肝硬变 缘后弹力层、内皮细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铜颗粒沉积 肝 脑 角膜 病理 临床表现 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迟至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 初起症状42%为肝病表现,34%为神经系统,10%为精神症状,12%为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或血液系统症状,1%为肾损害表现,约25%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受累表现。 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 。 临床表现 ⒈神经系统症状: 尾状核\壳核受损征: 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 临床表现 大脑皮层受损征: 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衰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小脑受损征:共济失调语言障碍 临床表现 ⒉肝脏症状: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状,成人患者可追索到“肝炎”病史。肝脏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 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 肝硬化症状,脾脏肿大, 脾功亢进,腹水,食道静脉 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 临床表现 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角膜边缘可见宽约2~3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般于7岁之后可见。 K-F环 临床表现 ⒋肾脏损害: 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尿酸尿及肾性佝偻病等。 临床表现 ⒌血液系统: 病程中常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至少15%的患者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