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绿衣鉴赏全解
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时候,这个物,也可以是某种歌曲。 如“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李璟的《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垂泪对宫娥。” 有时候是落花, 如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比如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悼亡诗中,最令人心碎的,还是苏轼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而钱钟书在《围城》中,则对悼亡进行了一番讽刺:“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多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死了。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何况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汪处厚在新丧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诗的时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时用不上,希望续弦生了孩子,再来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诗,反这两句改头换面嵌过去。这首诗至现在还没有做。” 而睹物思人的根本,还在于作者的移情。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无的身上,使物与人发生了“通感”,因而才会“晨钟云外湿”,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物何尝有情,有情的是人而已。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李普斯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 4种类型 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把人们的外貌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在同期发表的《移情、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他指出:审美的享受不是对于对象的享用,而是自我享受,是在自身之内体验到的直接价值感。这种审美体验是产生于自我的,而与被感知到的形象相吻合。所以,它既不是自我本身,也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自我体验的对象形象,形象与自我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在这里享受的自我与观赏的对象是同一的,这是移情现象的基础。在审美观照中,对象的活动使人唤起了一种自我的意向,但是它又消融在全神灌注的观照中,为对象的活动所取代,由此使人获得了相应的满足。其心理机制并非观念的联想,而是由内模仿和运动感的中介作用产生的。 德国的J.伏尔凯特(1848~1930)在其《美学体系》及《审美意识》两书中,也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对审美意识的结构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知觉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是由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完成的。移情是审美观照中最重要和最有特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审美经验的全部内容。他进一步指出了审美经验的 4种规范性特征 ①审美在主体上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直观,在客体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②审美观照是对于对象各部分的整体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