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ICU的细菌耐药与对策新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洗手: 严格的洗手是监护室内防止交叉感染的既简单又重要的手段应当给予重视 医护人员每检查一个病人后均应用洗必泰洗手,可显著减少通过医护人员所致的交叉感染 2)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定期更换和对呼吸机气路管道进行消毒灭菌 更换管道的间隔时间尚有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认为24-48小时更换一次 还有氧气湿化瓶、气雾器的定期消毒。 3)尽量避免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入侵性导管的长期留置,以减少感染机会。 4 )病人的隔离: 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者或其携带者必须隔离。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条件时亦应隔离。 保护性隔离:适用于粒细胞缺乏和器官移植者。 层流病房是标准化ICU的要求。 (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临床应用肺炎球菌疫苗、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r-干扰素、胸腺肽等,旨在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谢 谢 ! * 首先,请允许我与各位老师共同回顾一下近年来细菌耐药的情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长,许多优秀的抗菌素疗效不断下降。 另外,在细菌耐药的发展中,革兰阴性菌耐药现象尤为突出。 * 在7年内,共监测了10279株革兰氏阴性菌,发现这些菌株主要来源于呼吸系统,占58%,其次是泌尿系统,占12%,伤口感染占6%,血液系统占5%,等等。 * 对临床常见致病菌从1994年到2001年的7年统计中,医院由94年的4家发展到01年的14家,94年监测的总菌株数为554株,到2001年监测的总菌株增加到1949株。其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各年累计检出率最高,共2088株,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869株;第三是肺炎克雷伯,第四是不动杆菌,第五是肠杆菌属,1116株。其他相对少一些。 * 而在呼吸系统最常见的前3位的致病菌是: 铜绿假单胞菌,占25%;肺炎克雷伯菌,占18%;鲍曼不动杆菌,占11%。 * 在血液中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有: 大肠埃希菌,占到32%;肺炎克雷伯菌,占13%;铜绿假单胞菌,占11%。 * 在泌尿系统,大肠埃希菌占到51%,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自占9%。 * 对于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2001年耐药研究显示,总体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只有14%,另外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哌拉西林加克拉维酸、阿米卡星这几个药物的耐药率在25%~30%之间,耐药严重程度是亚胺培南的二倍左右,其他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耐药率在50%左右,非常严重。 * 读 * * 二、其他超广谱?-内酰胺酶 是指TEM-和SHV-以外,由质粒介导的ESBLs,属于Ambler A类酶。 有K1-Like、PER、OXA型 包括CTX-M-,Toho-和其他型, 可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粘质沙雷菌、沙门菌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中出现。 对头孢噻肟耐药、头孢他啶敏感,对酶抑制剂敏感,可用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双纸片法确认为ESBLs,但其中CTX-M-4、Toho-1和Toho-2对某些酶抑制剂的敏感性较低。 抑制剂: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TEM型 三种均有抑制作用,作用相仿 SHV型 他唑巴坦、克拉维酸强于舒巴坦 产酶细菌对酶抑制剂不敏感的原因 1)TEM-1产量过多 4)1、2型酶并存 2)外膜蛋白改变 5)2br(IRTs) 3)1型酶(AmpC) 6)2d(OXA-11) ESBLs细菌的耐药性: 一旦产生,临床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和氨曲南耐药 对碳青酶稀类(IPM 98.9~99.0%)和头霉烯类(先锋美他醇 CMZ, 79.3~82.4%)敏感 治疗时应选择碳青酶稀类,或AMK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类抗生素。 阴沟肠杆菌: 此类细菌(包括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和普通变形杆菌等)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Bush I型(AmpC)β内酰胺酶 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过程中产生诱导型耐药,并有可能选择出多重耐药的菌株,导致抗感染治疗失败。 AmpC 酶与阴沟肠杆菌: 第三代头孢菌素是AmpC 酶的弱诱导剂,并具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突变株不仅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复合物也耐药。 碳青霉烯是潜在的AmpC酶诱导剂,但对AmpC酶高度稳定,可快速杀死产AmpC酶的细菌,故没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 阴沟肠杆菌: 对此类细菌须限制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对酶抑制剂也不敏感。 对其敏感率较高的是碳青酶稀类, 其次是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肟),AMK和环丙沙星。 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的总体耐药菌性较强,对大多数抗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