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古代哲学家介绍孔子.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古代哲学家介绍孔子

孔子出生在鲁国,那里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封地,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周公的大典,民间还保留着婚丧、祭祖的礼节。孔子从小就对这些礼节十分感兴趣,小时候的游戏常常也是将家里祭祀时存放供品的祭器摆出来,以此练习礼仪。可见,周礼早已深入孔子的内心,以至恢复周礼成为他后来政治生涯的一个目标。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他不语怪、力、乱、神(同上),还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 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文档评论(0)

igek156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