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docVIP

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

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祕書長、潘蓬彬/北投社區大學主任、楊志彬/北投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一、前言    為抗議政府不重視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地球環境公約,國內環保團體和六位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於2月15日在行政院前當場脫褲全裸上陣,僅在重要部位貼上海報防止走光。除了拉起布條,學生還在背後寫上抗議口號,這是國內首見的大學生裸體抗議行動。   世界痲瘋日前夕,呂副總統於2005年1月26日至樂生療養院了解樂生保存。然面對樂生院民續住家園的陳情,呂副總統竟以「重大工程造成的損失,你們賠得起嗎?」回應。彰顯政府以工程本位、經濟掛帥的思維,未認清樂生院保留所帶來之文化保存、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之多面效益,引起樂生院民、學者、民間團體的義憤填膺。   台北市政府在丹鳳山上施做巨石保護工程,任意用怪手開了寬約5公尺,長數百公尺的施工便道,將沿路所有植物砍除推平,地表已完全裸露,大雨帶來土石沖往山下的公館路,奇岩社區居民發現了此事,強烈向市府抗議,市府才來補救回應。   每天、每月、每年,在台灣上演著民眾最切身關心的公共議題操作的模式,是公民行動的實踐,還是官方認為的刁民作為,這是值得省思的議題。記得我曾在學會第12期電子報「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認為註2,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飄遊海洋;幾百年來,我們大部份的祖先又從陸地的原鄉,滿懷希望,冒險渡過黑水溝,來到這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天地,原來,不管閩客、無論原漢、不論新舊,台灣人血液都有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過去威權時代,不滿現況,可能是要人頭落地;今天大環境變遷,人民就要學習當家做主,除了投票是最直接的方法,社區營造是最好的現代公民實踐,從地方文史、環境保育、生態保護、民俗藝術傳承、公共服務、社會福利服務、健康生活促進、創意產業等等,展現出多元有趣的生活樣式,也深化自我認同與榮耀。社區行動力是台灣新活力的泉源,參與社區營造,讓我們血液裡面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再度開創台灣新願景。   台大城鄉所夏鑄九教授註3也指出:社區營造的過程也是深化民主的歷程,可以破除一般大眾形式民主的迷思,落實草根參與的理想。當公民社會建立完成,則前述的另外兩項挑戰也將得到理性思考的空間,大家會以理性辯論的態度,來思索城鄉差距以及生態危機。或許無法迅速解決,但是公民力量的崛起,是杜絕民粹的最好方式,政治人物將無法以收編、賄賂社區的方式來進行他們想要的發展,犧牲環境生態與城鄉平衡。我們更應該結合專業者、社區積極份子、草根社區及參與社區運動的婆婆媽媽們,一起監督政府,共同保持民間社會的自主性。   隨著社區為落實更細緻的民眾參與,社區團隊及居民的自主能力增強,賦權(empowerment)的呼聲和迷思,也伴隨而來;民間的需求,如何轉換成為政策的依循,以營造一個關懷環境、關懷社會、時時檢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懂得思考、明辨是非、接納容忍異已註4,人們互相認識、互相依靠、互相幫忙的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中穫得每個人在社會存在意義,而且互相承認對方的社會意義的場域註5,形塑公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脈絡另一階段的歷程和學習課題。 二、公民社會的迷思   當代政治學大師道爾(Robert A. Dahl)認為,公民社會的民主程序,應該是要保證讓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具有有效的機會來參與政治過程,且有平等的權利來選擇議題並控制議程;民主程序同時要求必須讓所有參與者,根據充分資訊和良好理性,來對爭議的利益和必須限制的事務,發展出清晰的理解。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6。   為了讓公眾能夠進行公共討論,提高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西方國家發展出許多民主參與機制的實驗,「公民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註7」的經驗,尤其值得重視。這是由丹麥發展出來,逐漸推行到其他國家的民主參與決策模式,主要在促成社會公眾對政策議題進行廣泛的、理知的辯論。它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被提升到顯著的地位,針對具有爭議性的政策,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作討論,界定這個議題領域中想要探查的問題,然後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這些問題請教專家,最後,他們在有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的問題相互辯論並作判斷,並將討論後的公民觀點,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提供決策參考。其核心概念在於,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情況下反思以及理性判斷,共同思考公共議題以及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把衝突轉化為社區共同的學習過程,在尊重知性、共善價值的情境氛圍中,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求取共識性的見解,讓政府能直接聽到人民理性的聲音,政策更能符合人民的需求。   從1987年以來,丹麥已經舉辦了二十次的公民會議。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也曾舉辦過公民會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