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本科修订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皮肤型黑热病 国内统计约有100余例。可与内脏病变同时存在(58%);在内脏病变消失多年以后(32.3%),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疹(post-kala-azar dermal leishmanoid);少数患者(9.7%)为原发病人。 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of the face. (by Dermatology Internet Servic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University of Erlangen.)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三)淋巴结型黑热病 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Eos增高为特征之一。淋巴结活检在类上皮细胞内可见许多无鞭毛体。活检可查到无鞭毛体。 近年报告内蒙荒漠地带移民中发生44例。新疆、内蒙都证实有自然疫源地存在。少数地区疫情有回升,如甘肃文县、四川南坪,不但病人数增多,病犬感染率也高达15%(余森海,1987)。 四、免疫 细胞免疫:巨噬细胞、Th1细胞(IL-2、IFN-γ)使感染消退; 特异性免疫抑制:使患者易发其他感染 消除性免疫:硕大利什曼原虫 非消除性免疫:杜氏利什曼原虫,但治愈后一般不再发。 五、诊断(Diagnosis) (一)病原检查 1.穿刺检查: ⑴ 涂片法: 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80%~90%; 淋巴结穿刺:检出率46%~87%,主要用于考核疗效。 脾穿刺:检出率90.6%~99.3%,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 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培养1周, 或用Schneider培基,3天查前鞭毛体。 (3)动物接种法 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2. 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二)免疫诊断法 1.查抗体:皮内实验、ELISA、IHA、IFA、IF等。因抗体可终身阳性,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查循环抗原:单抗-抗原斑点实验(McAb-AST)、IFA、ELISA等。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1.PCR:用利什曼原虫动基体k-DNA微环序列设计引物,阳性率95.5%。RT-PCR更敏感。 2.DNA探针 3.Dip-stick试纸条:重组抗原rk39制备,与骨穿符合率100%。 六、流行(Epidermiology) (一) 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亚、欧、非、拉丁美洲均有本病流行。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东非正在扩散。 世界上利什曼病在1200万以上,每年皮肤利什曼病的新发病例100多万,内脏利什曼病50万。 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天津、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等17个省、市、自治区。 建国后,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黑热病,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 新疆、内蒙古都证实有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存在。近来,对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分子核型、基因组DNA基因型分析表明,我国利什曼原虫虫种复杂。 新疆克拉玛依亦有皮肤利什曼病报告,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 infantum,LI)或者叫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亚种(L. donovani ,infantum),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其媒介。 (二) 流行环节 (1)传染源:病人、病犬、某些野生动物。 (2)传播途径:白蛉叮刺传播,偶可经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我国,传播媒介有四种白蛉: ①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sis):为我国主要媒介,分布很广,除新疆、甘肃西南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外均有存在; ②长管白蛉(P. longiductus):仅见于新疆; ③吴氏白蛉(P. Wui):为西北荒漠内最常见的蛉种,野生野栖; ④亚历山大白蛉(P. alexandri):分布于甘肃和新疆吐鲁番的荒漠。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病后免疫力持久。 (三)流行病学类型 分为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和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 1. 人源型 多见于平原,分布在黄淮地区的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以及冀南、鄂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南部的喀什等地。 主要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