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南京市博物馆 华国荣 王志高 明南京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年十二月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文献记载有“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风门”②,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告完成,全长33.676公里。其西、南两面利用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城东“在旧城(金陵府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增筑新城”,北以宽阔的玄武湖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沿线的山岗丘岭,把周围一些军事据高点,诸如石头、马鞍、四望、卢龙、覆舟、龙广等山尽括城中,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显要位置开城门十三座,又建东西两座水城门,成为一座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不规则坚固壁垒,是明代以降南京战争史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线之一,被誉为“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城。 明代南京城墙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外廓形状不规整,像这样限于山脉和水系而造成的不规则形城垣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不乏其例。除在平原广敞地区筑造的隋唐大兴城(长安城)、洛阳城及元大都城等少数都城轮廓比较方正外,其他凡沿山脉湖堤筑就的城垣外形多不规整,如汉长安城北垣、南宋临安城等都城。且北宋东京(开封)及南宋临安外城所开城门亦恰好十三座。纵观南京现存的明代遗存,宫城、皇城和明太祖陵墓“孝陵”的选址建设,“风水”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南京城墙(含城门的设置、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则主要是地理环境、战略需要以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长期以来,因雨水、战争等原因,明古城墙损坏较多,历代均有修补,据统计仅明一代至少就有十五次之多。明初还规定了维修城垣的制度。据《明会典》记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稷留守王卫差拨军士修理。”在考舌调查中,亦能发现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的修城用砖。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南京城墙的一些地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就南京城墙结构、西南两面墙垣是否利用旧城以及贴面砖石胶结材料等几个具体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师友。 1991年。南京市城建部门为拓宽集庆路,打开出城通道,拆除了城西一段长约48米的城墙,所建城门今已命名为集庆门(图1)。同年8~9月,南京市博物馆在这段新开的城墙缺口内外两侧进行了考古发掘,弄清了该地段城墙墙基及墙身的结构。 这段城墙之女墙残缺,缺口南北剖面分别残高1米、8米、9.5米,上宽为15.6及15米。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最高达三十二层。这种条石除最低层不太规整外,其余外侧及各咬合面均修琢光滑。条石长60~110厘米,厚38~40厘米,从下至上逐层内收7~8厘米。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砌,形成两道上窄下宽的坚固防护层。它不仅使条石包砌紧密,还使墙身各部分融为一体,防止墙体倾塌。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以小型片石拌土夯筑,以距今地表下2米左右为界,其上分层夯筑,片石层厚15~35厘米,其下夯筑层次不明显,厚约5米。 以上是墙身结构。墙基结构可以城内探沟北壁剖面为例,从上至下共有六层(图2、 3)。 第一层:厚约1.9米,为清代及近现代堆积。 第二层:厚1米,为较纯净的黄土层,夹杂少量碎陶片及青花瓷片。 第三层:厚约0.75米,以石块和石灰浆浇结,紧贴墙根,宽约3米,推测是明初建城时,防止城根渗水的措施。 第四层:厚1.3米,以未经修琢的大块石沿墙筑砌一道宽5.75米的护墙,以加固城基。其内出土的陶瓷碎片,能辨器形的有陶韩瓶、黑釉瓷碗、白瓷碗以及龙泉青瓷盘、罐等。从器形、胎釉看,均为元末明初之物。 第五层:厚约0.8米,以圆木上下平铺两层。上层纵铺,即与城墙方向垂直;下层横铺,即与城墙方向平行。圆木直径30~40厘米,露在城外的部分长180厘米,其余伸人墙基最底层条石之下。圆木外每隔50厘米左右打下较细的木桩,以防止其内平铺圆木向外滑斜。这批圆木木质坚韧,至今保存完好(图4)。 第六层:厚约0.8米,为碎砖瓦石等,作为城墙底基铺垫。其下便是纯净的砂土。 城内墙基结构已如上述,城外墙基无第三层,第四层块石亦较小,其余与城内墙基结构基本相似。 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拆除了一段城墙。该城墙底宽19.8米,顶宽13.4米,高约20.5米。除垛口为砖砌外,内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