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汇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1-01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是一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她是第一位台湾地区“文化部长”。龙应台的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位外交官。她育有两子,长子名为“安德烈”,也就是这本书的男主角。
我看这本书应该说跟我的班级有一定的关系。我在高一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发现我们班级的男生几乎都和父母处于一种“无话可说”的状态。每次家长跟我描述的他们孩子的形象跟在学校里的完全不是同一个人。我很困惑,试图去找出原因。于是就找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书来看。
在看《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我先是看了龙应台的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给儿子满满的爱、自由并尊重他的选择,会蹲下来和他一起看世界的母亲形象。他们彼此尊重,一起成长!我特别羡慕“安安”拥有一位如此睿智、满腹才华的母亲。我想安安一定会在这样一位优秀母亲的引导下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这对母子也一定会保持一种无话不谈、胜似亲密友人的亲子关系。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当安安长大后,几乎和她的母亲“无话可说”。龙应台在开篇“认识一个十八的人”中这样写到“假期会面中,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开始,我很困惑为什么像龙应台这样的养育方式还会造就他和安德烈现在的疏远关系。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才看到答案,原来是龙应台在中间有好几年的时间离开安安在台湾生活,当她再回到安安身边时,他已由一个小男孩长成了有自己主见的大男生。这一段陪伴的空缺致使龙应台和安德烈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龙应台毕竟是一位极其聪明的母亲,她敏锐地觉察出了问题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了修补。她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不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进。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龙应台和安德烈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对方倾诉心中的困惑。通过36封家书,两代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这些家书的话题和内容十分广泛,是两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相遇。龙应台的回信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她往往与儿子有着不同的观点时,不会对他进行摆道理的说教,而是似乎在娓娓道来地讲诉一个故事,却无形中把道理说进你的心里。
在看到其中的几封信之后,我也尝试着给我们班的同学写信。在他们有团日活动的时候;在他们犯错而又屡教不改的时候;在他们进步的时候;在团委要出主题墙报的时候都写。有时候写几句,有时候写几段。慢慢地,我发现文字有时候比口头的教育更有效果。我记得高二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打电话来问我什么开学。其实开学的有关事项,我都已经在成绩单上注明的。我让他们看成绩单,他们丢给我一句“早就丢了,谁还留着成绩单啊!”。上个学期的期末,我特地给他们以书信的方式给他们写了一篇长长的寒假寄语和成绩单订在一起。结果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没有人问我什么什么时候开学。开学的前几天,他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成绩单上的“温馨提示”。这回,他们把成绩单都保存下来。所以我想可能那封信是起了一点点作用的。我下定决心要把给他们写信这种方式坚持下去。于是,读后感就变成了写给他们的信。
对于不断地失恋的痛苦。龙应台没有给安德烈直接的安慰。而是给他讲了歌德和他第一次爱上的女孩夏绿蒂的故事。歌德不断地恋爱,不断地失恋,不断地创作。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到老年的《浮士德》,都是歌德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下的一个又一个勾。龙应台借伟人的故事告诉安德烈他的失恋经历,他的手足无措,他的失败感即使是像歌德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一样经历过。在信的最后她写道“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希望在你会在你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我当时看到这段话特别有感触。于是写了这样的读后感:我们总是在告诉孩子们那些他们没有经过的结果。总是忘记了这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经历,而不是他们的。其实,我们在他们的这个年纪,也不曾被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说服过。所以,我应该允许他们跌到,只能让他们跌到,看着他们跌到。只希望他在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只希望阳光照过来。只希望我可以陪伴他信步在追寻阳光的路上!只希望我能为他掀开遮挡,让阳光来得更猛烈些!之后,在期末的时候和本学期开学的时候我用这段话分别拓展成了两封信发给全班同学。这封“奔跑吧,13电2的兄弟!”应该是我写给他们的信中最长的一封,实际上也是我的读后感。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