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伤型家庭模式中的伦理悖论
摘 要:伊恩笔下的家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模式:创伤似乎是家庭成员内部唯一的联系;成员间的传统伦理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甚至暴力。伊恩分析了这些人物丧失正确伦理选择的能力,质疑了这些人物的伦理操守,也试图揭示他们复杂的伦理身份。通过后现代的叙事技巧,伊恩将伦理困境中人物面临的艰难选择如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不仅透析伦理关系背后的情感因素,也揭示了作品中被表层文本覆盖的深层文本。
关键词:伦理;家庭;创伤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51-03
创伤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涉及心理学,还与文学分析理论与伦理学有着密切关系。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对创伤概念及当代家庭伦理是其写作的一大特点。因此,本文将从伊恩作品中的创伤概念入手,针对其中的伦理叙事主题进行分析。
作为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在作品中注入了对当代英国社会、对现代家庭模式、以及对当前人们面临的诸多伦理困境的深刻反思。家庭一直都是伊恩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通过描述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读者可以领会到伊恩对当代家庭伦理的忧虑。从《水泥花园》到《赎罪》、从《黑犬》到《甜牙》,伊恩笔下的母亲似乎以久病不起的形象居多――肉体上的羸弱成为了精神萎靡、缺乏权威的象征;而纵观这些作品中的父亲,又多以缺席的方式“出现”在家庭中。
总而言之,伊恩笔下的家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模式:这些家庭的子女等同于孤儿,基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甚至自生自灭;母亲虽在家但把自己局限在极小的(个人)空间内,通常以病痛为借口逃避对家庭问题的解决、对子女的规诫等义务;而父亲则往往都是不存在的。这些既可怜又可憎的人物内心既受到传统伦理的约束,又被一股难以定性的黑暗力量驱使,从而丧失了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能力。作者不仅质疑了这些人物的伦理操守,也试图揭示他们复杂的伦理身份。伊恩通过大量嵌入式叙述、加上内聚焦的使用,将伦理困境中人物面临的艰难选择如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伊恩作品中的家庭形象已经偏离了传统的伦理责任,而通过描述家庭成员内心的隐痛,伊恩最终不仅透析伦理关系背后的情感因素,也揭示了当代家庭的伦理价值与被表层文本覆盖的深层文本。
一、《水泥花园》:传统伦理缺失的“失乐园”
以伊恩早期的作品《水泥花园》为例,故事中的六口之家仿佛生活在伦理缺失的“失乐园”中:几个孩子在学校没什么朋友,家里则一幅冷漠横行、温情缺席的场面。不仅内部环境糟糕,外在的居处环境更是让人为之忧虑:信手涂鸦随处可见,一群孩子居然聚众纵火、点燃了周围其中的一栋房屋。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未成年的“我”轻描淡写、麻木不仁的态度――“我”对这样恶劣的破坏而无动于衷,与长期生活在缺乏温暖与监管的家庭中不无关系。“我”的麻木不仁与父亲的暴力、母亲的懦弱有直接关系,而实际上这一对父母迥异的态度则导致了家庭的分崩离析。缺乏温情的家庭氛围从一桩小事就显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父亲不愿参与家庭聚会,“我们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连母亲都加入了我们的阵营”。①这里的父亲代表着传统的男性权威形象:对家中的女性成员不屑一顾,不轻易流露感情――长女朱莉是学校的短跑能手,而父亲却“从没认真对待过她”。{2}同时,他崇尚理性与秩序,对破坏秩序的成员严惩有加,感情方面不仅对子女多有疏漏,甚至对长期患病、体力不济的妻子置之不理,缺乏温情与关怀。因此,这位代表绝对权威的父亲在压制着家中其他成员的同时也把自己与他人对立了起来。当父亲打算重新修整花园时,他却日益虚弱起来,其权威的地位屡屡降低:“朱莉最近告诉我父亲如今已经是个半残废了,他将不得不跟汤姆竞争母亲的关爱。”{3}父亲的专制作为让正处青春期的“我”倍感压抑与苦闷,对父亲/权威的不满也在心中积蓄已久。所以,当被孤立的父亲成了几位子女的笑柄时,“我”当然也加入了嘲笑父亲的行列。然而,当“我竭尽全力想自感得意的时候,我却觉得挺内疚的”{4}。显然,青春期的“我”需要将父亲视为成年后的自我形象,并因此对父亲的言行留意备至;同时,父亲的自身弱点与强权行为又让其形象显得漏洞百出。父亲的苛刻让儿子躲闪不及,而母亲过度的温柔又无法树立权威。懦弱的母亲与严厉的父亲构成一对极端,而一众子女则被夹在当中,面对两难的伦理选择。父母长期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了子女对母亲过度依恋,而对父亲憎恶有加。对于“我”而言,既渴望亲近父亲又希望取代其权威的矛盾心理造成了自我与自我理想之间的紧张关系,继而导致了“我”内心的罪恶感与自卑感。{5}
二、《赎罪》:家庭伦理缺失导致的畸形自恋与自卑
伊恩作品中不乏以爱之名的伤害,尤以《赎罪》最甚。以爱为起点的主观行为在自大与自恋的辅佐下,逐渐变形、扭曲为偏执的控制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