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docVIP

2014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主义论文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摘要]甲午战败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梁启超超越洋务派体用界限,转而从文明主体人(国民)的角度,试图通过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重塑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崭新国民素质的路径,以达到救国甚至创新文明的目的。但是,新民思想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中国社会根本缺失西方式的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要素——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生产以及社会等,都决定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民族主义倾向。[关键词]梁启超 新民 民族主义一、中国国民的民族性特征:劣根性、奴隶性甲午战败,尤其是戊戌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所到之处皆被西方国民朝气蓬勃的气象吸引。在西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启示下,他认识到具备现代国民素质的国民才是西方发达的最根本原因。不同于洋务运动客体层面局部西方化的做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试图从文明主体近代转换中寻求文明发展的更有效路径。从人的角度探究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的路径决定了他只能得出中国国民素质低下、不合时代需要的结论。梁启超把中国国民的民族性直斥为劣根性而加以批判。一方面,中国国民的民族劣根性呈现出“天下最可耻之事”的奴性特征。奴性意味着独立性缺失,“倚赖之外无思想,服从之外无性质,谄媚之外无笑语,奔走之外无事业,伺候之外无精神。呼之不敢不来,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无敢不死。”以奴隶自处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四万万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者,殆不满百数十人也。”无知者必“好伪”。在今日中国,“无论何人,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无论何时,而皆以伪之一字行之”,“伪而好之”,国家因此“成一虚伪泡幻之国而已”。“好伪”者必致“无耻”。自上至下,满国皆为无耻之人,“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不习法律而敢于司李”;士惟无耻,“八股之韵,谓极宇宙之文;守高头讲章,谓穷天下之奥”;商惟无耻,“不讲制造,不务转运,攘窃于室内,授利于渔人”。另一方面,奴隶性已成为国民常态。奴隶性在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不仅乡曲小民对于文武百官自居于奴隶,小官吏对于大官吏、下级对于上级,无一不自视为奴隶,“举国之大,竟无一人不被人视为奴隶者,亦无一人不自居于奴隶者。”国民奴隶性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虽日日为奴而不觉其苦”,不仅“自居奴隶而已,见他人之不奴隶者反从而非笑之。”普遍而深重的奴隶性使中国国民“生如无生,人而非人”,使民族“自沦”,是民族危机的重要根源,“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国民奴性已然成为一种浸入国民灵魂深处的亡国根性而不为中国人自知。二、作为国民性改造目标的“新民”的民族性特征什么样的国民才符合时代要求?中国国民需要怎样的转变才能成为强国富民的根基和保证?梁启超以大量精力探索这一救国新路,并以其超人的智慧构建了一个涵盖价值观、道德伦理规范、社会心理、习俗行为方式等多层面的系统和富有时代性的崭新国民形象:“新民”。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虽然以反映工业文明要求的西方近代国民形象为标准,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道德的大方向下、于中国传统规范的资源中寻求可能的结合点,把中华民族符合时代需要的民族性内容与西方反映工业文明发展需要的时代性内涵结合起来,构造一种既具有时代性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国民素质结构。“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在明确中国国民素质的重构必须借鉴和吸纳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标准的国民性改造大前提之下,梁启超反复强调要对中国民族性传统进行“淬厉”,有选择地提炼传统道德中具有超越价值的部分,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使之成为“新民”道德的重要组成。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梁启超融合中西却凸显民族性的塑造新民的特点,非常典型地体现在1901年6月16日至7月6日《清议报》登载的《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之中。他阐述了“独立与合群”、“自由与制裁”、“自信与虚心”、“利己与爱他”等“其形质相反,其精神相成”、“凡人类所当具有。缺一不可者”的“十种德性”,煞费苦心地在反映工业文明要求的西方近代国民性道德标准与中国传统民族性内容之间寻求现实的契合点。但是,作为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颇有造诣的国学大师,再加上对工业文明的实质缺乏真正的理解,使得他在融合中西的努力中总是不由自主地倾斜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性成分。首先,论自由而强调服从。梁启超看到自由是“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强调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自由对于中

文档评论(0)

RDfBOcXpb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