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咏物诗 牡 丹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色天香”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李正封咏牡丹之名句,于是“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含有“子规”的诗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李商隐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蜀道难》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春夕》崔涂 含有“子规”的词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有期。 “子 规”的特殊含义 布谷鸟在古时被称为“子规”,这是因为它的鸣叫声在古人听来更像“子归”。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悲戚,游子闻之恰似听到“不如归去”,勾起不尽的思乡之情。 在古代诗文中,因为望帝啼血的故事,杜鹃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意象。 子 规 顾况 杜宇冤魂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子规》主旨 此诗借咏 , 抒发诗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主旨 这首诗写 批判了 暗含了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概括诗歌中不同季节的柳的特点 春:繁华得意 秋:零落憔悴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物诗 或描摹物态 或借以抒怀感兴 * * * 唐人称赞为“万万花中第一流” 艳丽、妩媚 高洁、洁净 与牡丹进行对比,烘托牡丹之美。 比喻 拟人 思想感情? 赞扬了牡丹的雍容有格,表达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艺术手法? (1)烘托 (2)比喻、拟人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诗眼 杜鹃啼血——悲 冤魂太多——恨 (典故:望帝啼鹃) 子规 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之人的 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托物言志 表达含蓄,讽喻有力 艺术手法? 时人忽略了小松,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 这种称赞又有多少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 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 这样才有意义。 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 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 世人目光短浅, 诗人身世之慨。 赏析 1、“自小刺头深草里”中的“刺”用得很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而今渐觉出蓬蒿”中“渐觉”用得很有分寸,又很储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中两个“凌云”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凌云”和“木”连用,指松树;第二个“凌云”指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 4、从整首诗来看,“小松”应指什么?“时人”又极像当时的什么人? “小松”应暗指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可以说是栋梁之材。“时人”应指那些不识人才的人。 5、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松喻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借小松的“埋没于深草”无人能识,来表达自己无人赏识、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的苦闷心情。 6、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托物言志 (2)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有机统一 葡 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为“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贞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被贬,做潮州刺史,但他又不甘如此,很想能得人提携,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