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凝聚和絮凝 Aggregation and Flocculation 概述 混凝(Coagulation):通过投加混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互相聚合,形成大的絮凝体,能通过重力作用自然沉淀。 包括两个过程:凝聚和絮凝 凝聚(Aggregation):水中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絮凝(Flocculation):脱稳胶体或悬浮物相互聚集成大絮凝 体的过程 混凝的研究涉及以下几方面问题 胶体粒子与悬浮物性质 胶体粒子与混凝剂作用 混凝剂水解的产物 混凝设备 3.1 胶体的稳定性 几个概念 分散体系、分散相(各种物质)、分散介质(水) 例: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分散体系,按分散相颗粒尺寸分类 真溶液(均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以原子、离子或是小分子的形式; 胶体溶液:分散相1nm~100nm,能使光散射,表现为浊度 悬浮液:分散相粒径大于胶体,能使光散射,表现为浊度 胶体和悬浮颗粒是水产生混浊的主要原因,而且是各种细菌、病毒和污染物的载体,故必须去除。胶体物质的含量通常以浊度表征,因此又称为除浊。 3.1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 1、晶格取代作用: 如黏土的硅氧四面体中的一个Si4+被Al3+或Mg2+取代,则会分别产生1或2个负电荷。 同晶置换产生的电荷,其符号与数量均由相互置换的原子种类和数量决定,与分散介质无关。 3.1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 2、表面化学基团的电离: 如蛋白质是两性物质,在酸性介质中羧酸基电离受抑制,胺基从水中获取一个质子带正电, 在碱性介质中则相反,羧酸基电离出一个质子,而带负电。 -NH2 + H2O → -NH3+ + OH- -COOH→ -COO- +H+ 3.1 胶体的稳定性 3、与水作用后溶解并电离: 某些胶体先与水分子发生反应 后发生电离释放阴或阳离子到水中, 使胶体颗粒带电。 如天然硅酸盐胶体: SiO2 + H2O → H2SiO3 H2SiO3→ 2H+ + SiO32- 3.1 胶体的稳定性 4、对水中某些离子的吸附作用: 自身不能离解的胶体物质,从水中吸附H+、 OH- 或溶液中其他离子而带电。 范德华力、氢键或配位键均有利于胶体对离子的 吸附。 优先吸附原则:优先吸附与自身组分相似的离子。 碘化银胶体:AgNO3 + KI AgI + KNO3 胶体颗粒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值取决于分散体系的组成和特性。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胶体的结构 胶核:必须满足胶体定义的要求( 1nm~100nm ) 电位形成离子:通过上述途径吸附的离子使胶体产生表面电荷 吸附反离子:吸附在胶体表面的相反电荷的离子 约束反离子 自由反离子 胶体双电层内部离子排列分布模式 1、赫尔姆霍茨 1879年 平板电容器模型 2、古伊 、查普曼 1913年 扩散双电层模型 3、斯特恩 1924年 Stern模型 胶团的电位 胶团总电位:双电层内层(胶粒表面)与外层(溶 液)之间的电位差。用φ0表示。 Stern电位: Stern平面上相对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 φs 动电位:胶体滑动面上相对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 ζ φ0>φs> ζ 胶团的电位 扩散层中任意点的电位与胶团总电位的关系: 胶体动电位 胶团的表示方法以及胶体的分类 胶团的表示方法 〔胶核〕 电位形成离子 束缚反离子 自由反离子 FeCl3+3H2O=2Fe(OH)3+3HCl HCl=H++Cl- {( Fe(OH)3 )m·nH+,(n-x)Cl-}x+·xCl - SiO2+H2O=H2SiO3 H2SiO3 =2H++SiO32— {( SiO2 )m·nSiO32—,2(n-x)H+}2x-·2xH+ 胶体分类 憎水胶体:水分子不直接接触胶核。无机物胶体多属于该类。 亲水胶体:水分子直接接触胶核,有机物胶体多属于该类。 3.1.2 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胶体颗粒之间同时受到两种力作用,即范德华引力和电斥力。 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相对大小决定胶体颗粒聚集沉淀或是保持各自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