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念图的基本特征 概念(concepts) 命题(propositions) 交叉连接(cross-links) 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 概念图制作的教学 1、填空型 教师从完整的概念图中删除某些节点或链接,要求学生填充完整。该任务由于其图中已经呈现了正确概念框架,因此构图难度较低,且通过概念间关系所形成的提示较多,一般适用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概念转变的引导和启发。 2、结构型 教师提供概念构图所需要的节点、链接、概念图的结构类型或概念图模板,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制作概念图。它的难度适中,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 概念掌握情况,适用于教学完成后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 3、限定条件型 教师提供概念构图所需要的节点和链接,要求学生根据 教师的提示制作概念图。该任务通过对概念的限定,可 以进行标准化评价,因此它适用于教学完成后对学生的 统一测试。 4、开放型 教师根据学科知识选定范围,不给学生任何提示或只给出核心 概念,使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联想有关的知识、概念,创造性地制 作概念图。这类任务没有对学生进行概念限定和提示,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概念自主进行整合梳理、成串结网,将概念有目的地构化、系统化,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因此难度较大,一般适用于教学完成后的对学生概念转变情况的评价。同样由于开放任务型对学生限定很少,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已有的概念网络,因此也是进行前概念测定的理想工具。 学者及其提出有关前概念用语一览表 1. 不完备性 台湾学者钟圣校(1993)以访谈法对五、六年级未上过及已上过电动机单元的学生进行调查,并比较六年级学前、学后对此单元的认识,发现皆有迷思概念,唯内容和程度不同。在各类迷思概念的访谈资料中,可发现大量的受访者,其回答不够完整,且这种不完整,不是表达力的问题,而是对问题的思考不周全,以致说出的概念也失之片面或零碎。 对于迷思概念的不完备性,很多学者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有学者指出迷思概念有别于同领域专家的看法,如Fisher(1986),郭重吉(1989),邱弘毅(1998)。他们指出迷思概念常常是不周全、片面、或是零碎的。学生具有的迷思概念往往不是体系完整的知识架构;对于同一个概念,学生常常出现不周全、甚至相互矛盾的想法。 2. 个人性 Driver等人曾指出迷思概念有个人性(personal),个人遭遇相同的事件,接受相同内容的教学,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以自己的方式来内化经验,建构出自己的定义。钟圣校也指出,许多迷思概念是相当特别的,属个人特有,是学生将信息内化,用自己的经验来建构事物的意义。裘维钰(1995)综合了Driver等人的看法,认为迷思概念具有个人性,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内化他们的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些个人的想法会影响获得信息的方法。邱弘毅(1998)也认为有些迷思概念是个别的、是个人所独特拥有的。 3. 顽固性 虽然有些迷思概念很容易经过教学或简单的解说,就得到改变,但有些迷思概念,虽经过教学时教师提出大量的证据或费许多口舌讲解,仍然一再出现,,让学者不得不承认其根深蒂固的存在事实。 其他学者,如Fisher(1985)认为许多迷思概念拒绝改变,至少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是不行的,正是这一特性,导致许多学者研究有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迷思概念。Driver等人(1985)也指出,迷思概念很难被改变,儿童常以自我的意识来诠释学习到的观念,并且加以强化自我的信念,甚至在教学之后,仍不会修正或改变其原本的想法。Novak(1988)关于迷思概念的八项原则中提出,概念很早即被获得(concepts are acquired early in life),迷思概念很早即被获得,并且是拒绝修正的(misconceptions are acquired early and are resistant to modification)。Wandersee等人(1994)也认为以传统的教学策略,迷思概念非常顽强且不易消失。林楷植(2002)通过研究也发现迷思概念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是不易改变的。 4. 情境性 Tytler(1998)的研究指出,在大气压力的科学概念中,认为学生利用具有多重的概念来了解现象,而多重概念是以情境的特征形成。 裘维钰(1995)指出迷思概念具有变易性:常前后不一致,有时同样的问题,因其所处的情境不同,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 邱照麟(2000)研究指出,迷思概念具有不稳定性,因学科知识的不足或思考问题不够周详,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想法。 5. 普遍性 迷思概念在教学历程中的变化,可从统计教学前、中、后三段,迷思概念出现率消长的情形得知。但可发现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