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II 基本内容及考核办法 第一章 受体学说 第一节 受体的基本概念 一、受体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878年,Langley提出接受物质的概念。 1913年,Ehrlich开始用受体一词。 20世纪20年代,Clark提出物体与受体结合反应可逆,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1965年,Sutherland提出第二信使系统学说。 20世纪70年代,高比活性放射配体结合分析实验方法的建立,使受体这一假设的分子概念从器官和组织细胞到分子水平得到了证实。 二、受体的现代概念与特性 1、受体:   是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能首先与生物活性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毒素等)进行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大分子(蛋白质)。 2、受体的基本特性 立体特异性 可饱和性 高亲和力 可逆性 竞争性 特定的组织定位 三、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占领理论 速率理论 两态模型和变构学说 四、受体的分类与亚型 以受体药理学效应特性分类 以受体解剖学的亚细胞定位分类 以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分类 1、以受体药理学特性分类 2、以受体解剖学的亚细胞定位分类 3、以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分类 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  由受体、G蛋白、效应酶三部分组成。 受体门控离子通道  由离子通道和特异的配体结合部位组成。 酶活性受体  由受体识别部位与效应酶活性部位组成。 五、受体的调节 (一)受体调节的类型 1、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 (1)同种调节:一种受体因自身配体的调节而发生变化。 (2)异种调节:某一受体系统被激活,导致另一完全不同的受体的变化。 2、长期调节和短期调节 (1)长期调节:受体蛋白作为细胞的组分经受合成、转运和降解等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2)短期调节:受体通过一些作用形式导致共价键的形成或破坏,进而改变其功能,这些变化需时短。 3、对受体数量和反应性的调节 失敏 定义:指在长期使用某一种激动剂期间或以后,组织或细胞对该激动剂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机制:受体的磷酸化     受体的内移 增敏 定义:指一种与失敏作用恰恰相反的现象,它可因受体激动剂的水平降低或应用拮抗剂而引起,也可因其他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影响而诱发。 机制:有待确证,可能涉及受体数目、亲和力及特异性的变化 (二)受体调节的一般生化机理 受体磷酸化作用 膜磷脂代谢的影响 修饰受体分子中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 受体蛋白被水解 非共价的相互作用 六、突触前受体 (一)突触前受体的概念 1、由Carlsson等在1975年提出的。 2、根据与其作用的递质来源不同分为: 1)自家受体、自身受体与同源性受体。 2)异源性受体或异身受体。 (二)突触前受体的功能 1. 突触前自身受体对递质释放的反馈调节作用。 2. 突触前异身受体对不同神经元递质释放的突触前调节作用。 第二节 跨膜信息转导机理概说 一、信息传递方式  1、简单直接摄入   某些营养物或离子可以被视为特殊信息物质,通过膜上的某些结构被摄入细胞,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如通过Na+、K+-ATP酶转运进细胞的Na+或K+。 2、与载体蛋白结合后进入细胞   这种方式以维生素B12和胆固醇为代表。维生素B12或胆固醇与其各自的特异性载体(如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结合,细胞膜上的受体能识别载体蛋白并将其摄入。 3、通过受体的跨膜信息传递   细胞膜上的受体能以很高的特异性识别配体,而且一旦与配体结合后,即能影响细胞代谢。   由于这种识别、激活双重作用,受体本身也参与了信息物质的放大或产生。 二、受体的跨膜信息传递机理 1、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改变离子通道的活性 与离子通道耦联示意图 2、受体本身具有某种酶的活性,    其催化部位在细胞膜的内面   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改变酶活性,从而导致一系列效应。   这一类的典型是一些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素受体,例如某些生长因子以及胰岛素的受体。 与激酶耦联示意图 3、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即与膜上的另一种蛋白结合,使其释放出活性因子,这种活性因子与受体的效应器发生反应,并调节其活性。 暴露于细胞外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暴露于细胞内面的是各种效应器,如某些酶或离子通道等。 居于受体和效应器之间的是耦联蛋白。 耦联蛋白都属于G蛋白。 受体与G蛋白耦联示意图 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家族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这些受体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非常近似。 2)所有这些受体都有7个疏水区,形成I~VII等7个跨膜的?螺旋结构。 3)每一跨膜区均由25~50个疏水性很强的氨基酸组成,将受体嵌入膜内,再由亲水性氨基酸序列将它们联结起来。 4)受体与配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不是在细胞外表面,而是陷入细胞膜内。 三、G蛋白的结构及调节机制 1、结构 都是膜蛋白; 都由3个不同的亚单位(? 、? 、?)组成; ?亚单位分子量在39000~46000; ?、?亚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