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钻孔桩高压风辅助清孔工法汇报材料分析.doc

客运专线钻孔桩高压风辅助清孔工法汇报材料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客运专线钻孔桩高压风辅助清孔工法 汇 报 材 料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6-7-24 广东·花都 一、客运专线桥梁桩基孔底沉渣控制的重要意义 桥梁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例大,桥梁长,其主要功能是为列车高速运行提供具有高平顺性、稳定的桥上线路。而全面采用无碴轨道是客运专线发展趋势,桥上无碴轨道对桥梁变形控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一直是铁路建设施工控制的重要指标,工后沉降控制十分严格。《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第6.3.9条规定,桥梁基础工后沉降对于无碴轨道,墩台均匀沉降不得大于20mm,相临墩台不均匀沉降差不得大于5mm。《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第6.5.5条规定,桩底沉渣必须清除干净。客运专线桥梁钻孔桩的桩底沉渣厚度大小,直接影响到桥梁墩台的工后沉降,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桩底沉渣,将沉渣清除干净,保证桥梁墩台工后沉降在设计规定之内。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常规钻孔施工工艺,很难将桩底沉渣清除干净,为保证客运专桥梁桩基沉渣能够清除干净,需要对原工艺进行改进,从根本上解决普通冲击钻孔工艺难以解决孔底沉渣的难题。 二、工程项目概述 由我单位负责承建的新广州及相关工程区间站前工程ZQ-1标及试验段,起讫里程DK2167+000~DK2197+300,正线线路长度30.342双线公里,该区段内共有特大桥4座、大桥1座(不含联络线),桥梁全长21.751km,占线路总长的71.7%,全部设计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其中φ100cm钻孔桩77623m、φ125cm钻孔桩69306m、φ150cm钻孔桩 5128m、φ200cm钻孔桩1586m,总桩长达到15.4万米,基础工程数量颇大。 几座桥均处于石灰岩分布地段,大部分墩台揭露有溶洞,现有地质勘探揭示,溶洞分布率达到50%以上。上覆地层基本为冲洪积砂层和土层,厚度一般5~25m不等,岩向起伏变化较大,溶沟、溶芽发育,属不均匀地基,桩基施工难度较大,若对溶洞发育地段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及工程施工安全和场地稳定性。 本项目钻孔桩工作量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钻机选用时应结合地质情况合理配置。由于岩溶十分发育,桩基的入岩深度较大,若采用回转钻机,则在岩层中钻进效率太低,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若采用冲击反循环钻机,则对于上覆砂层易造成塌孔(砂石泵功率大,泥浆循环速度快,砂层易被泥浆掏穿),此外,这种钻机目前市场占有率低,大量引进使用的难度大。采用常规的冲击钻机,适宜于本项目所处地质条件的钻孔作业,成孔效率高,易于控制,成孔工艺成熟。 但由于常规冲击钻机采用的泥浆正循环工艺,对孔底沉渣难以清除干净,大量实践经验表明,泥浆正循环清孔作业时间长(一般都在4小时以上方可),孔底沉渣很难彻底清除干净。须采用一种辅助的清孔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基于此,借鉴其它项目采用高压风清孔的经验,本项目钻孔桩计划全部采用高压风辅助清孔的施工工艺。 为完善高压风辅助清孔工艺,我们在京广线改线特大桥上做了大量试验和研究,总结和完善施工工艺,并形成工法,推广使用。 二、规划与组织 1、目标 通过大量试验与研究,总结出高压射风辅助清孔的工艺,从根本上解决钻孔桩孔底沉渣难以清除干净的问题,并形成工法,在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推广使用。 2、组织机构 为解决钻孔桩桩底沉渣难以清除干净的问题,中铁四局新广州站项目经理部特成立了“客运专线钻孔桩高压射风辅助清孔施工工艺”课题攻关小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甘百先副总经理亲自指导和参与了本工法的开法,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邓民、项目常务副经理薛模美主持了本工法的开发,相关参与人员如表1示。 试验小组成员分工表 表1 姓名 职务 职称 小组中任职 职 责 甘百先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项目经理 教授级高工 组 长 全过程总协调 邓 民 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副组长 全过程技术指导 薛模美 常务副经理 高工 副组长 全过程施工负责 吴 榃 总程师 高工 组 员 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杨 铭 现场技术负责 高工 组 员 现场技术负责 另本春 试验负责人 工程师 组 员 现场试验负责 曾 伟 测量负责人 工程师 组 员 现场测量负责 黄光平 机械负责人 工程师 组 员 现场机械负责 涂碧海 分部副经理 工程师 组 员 现场协调 杨瑞锋 技术主管 组 员 试验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周军 试验员 组 员 现场试验检测 3、课题计划 2005年12月18日,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建立组织机构;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3月30日,试验研究阶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