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育与教育学.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参考书 1、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4、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5、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称为教育?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含义 1、字面含义: 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将“教”和“育”合在一起。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称为教育? 2、教育的现代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影响或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称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承担的、专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们在此专门研究的是狭义的教育,也即学校教育。 关于学校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还有“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关于学校 周代,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也,由于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五百家为党,设痒;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教育有哪些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 2、学习者 3、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几个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具有合目的性,在教育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教育构成要素关系图: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与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育内容体现为每门课程所包括的内容。 课程—定义 1.把课程作为教材 2.把课程视为科目和学科 3.课程是学程的内容 4.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计划,是培养人的蓝图 5.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学习者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的经验。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活动课程 多种含义;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教育改革运动 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课程—类型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 又称广域课程,合成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中。 ★核心课程 也称为问题课程,主张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课程。 课程—类型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显性课程 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课外活动。 ★潜在课程 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 课程改革 具体目标: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