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3阐发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第二节 跨文明阐发研究 主要讲授内容: 一、跨文明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式 三、跨文明阐发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学术功能 (一)跨文明阐发研究范式的形成 非学科化阶段的研究实践: 1、跨文明阐发研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知识背景) 2、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朱光潜、吴宓、梁宗岱、钱锺书等人的研究实践。 学科理论化进程: 1、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区以及海外汉学界在理论上的初步总结——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和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出版; 2、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学者对这一研究模式在理论上的补充、修正——陈惇、刘象愚、乐黛云、曹顺庆等人的贡献:“双向阐发”的主张。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学术功能1 第一,能够促生文化、文学新因素,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 理论依据:现代阐释学的误读、视域融合、第三视界等命题 。 现实文化诉求:中国近现代文化策略。 举例:A、王国维的《论新学语的输入》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论新学语的输入》一文 “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至于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足以见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夫抽象之过往往泥于名而远于实,此欧洲中世学术之一大弊,而今世之学者尤或不免焉。”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学术功能2 第二,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 现实需要: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边缘化状态,建构一般诗学的形势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 现实困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 二、具体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式 (一)跨文明阐发研究的具体内涵 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 但是西方各国之间借用理论或用中国的理论阐释我国的作品、理论不属此列。 (二)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 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综合阐发 作品阐发 主要指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理论模式去对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两个向度: (1)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 (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 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以西释中多于以中释西。举例: 夏荷《常事不书:用“陌生化”原则看红楼梦的形式结构》; 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红楼梦》; 颜元叔用新批评理论解读杜甫《春望》一诗。 颜元叔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用“新批评”的方法,探究诗中感人的因素:首先是文本细读; 其次,布鲁克斯:诗为矛盾语; 第三,“新批评”另一个特色:就事论事,就诗论诗; 分析1: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破”与“在”之间,立即形成矛盾局面 ; 已破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社稷的结构,“山河”在这里显然指自然景物; 国虽“破”而山河无动于衷,依旧楚楚可怜,自个儿碧绿着。山河无情,莫此之甚! 分析2: 第二句正好加强了“山河无情”的表征:“城春草木深。” “深”字在此有多义:一义是草木长得茂盛;另一义是影射草木长得零乱芜秽; “深”字把这种茂盛而零乱的情况,正好给点明出来; 从第一句到第二句,人事之凋谢与自然之昌旺,各自发展;第一句只说一“破”一“在”,而第二句说那“在”的自然,更是欣欣向荣; 是以,人事与自然的两相离脱;这是此处矛盾语的基本架构。 分析3: 次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显示诗人要将上面两行人事自然两相离脱的情况,给它扭转过来:诗人把自然拉进他的情感漩涡,重建人与自然的结合。 诗人“感时”,“花”亦随之“溅泪”;诗人“恨别”,“鸟”亦随之“惊心”; 第一联与第二联是两相矛盾,因为第一联点明的是人事与自然的离脱,而第二联则点明人事与自然之结合; 中国古典诗行常常省掉主词,结果构成了十分微妙的情况 :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心惊; 第三义也可成立,即花“感时”而诗人因之“溅泪”,鸟“恨别”而诗人因之“惊心”。 分析4: 自“国破”开始他的吟哦,重心却不是忧国,而是“想家”:“烽火连三月,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