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调和的母女.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可调和的母女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名六年级女生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危机的案例。来访学生因为与母亲的沟通存在问题,而想要离家出走,母亲非常生气,同时也很焦虑。咨询老师通过收集整理来访学生的资料,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完形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部分咨询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最终缓和了来访学生与其母亲的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六年级女生;亲子关系;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情况   (一)来访学生基本信息   母亲,40岁,公司职员,离婚,跟前夫有了这个女儿。   女儿,12岁,六年级,学习中等偏上,人际关系良好,尊敬老师,有礼貌。   (二)来访学生求助过程   本案例是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找到心理老师,由于最近这位学生上课纪律非常不好,下课期间对其它同学也非常粗暴,经常会与其他同学动手,但之前这位同学比较还比较好,成绩一直属于中等偏上,但一直就听到其他学生反映,这位学生经常说起,很烦自己的妈妈。班主任分别找这位学生以及她的妈妈沟通调节,但效果不佳,发现学生对妈妈的态度非常恶劣,但对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还一直很有礼貌。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母女两一起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三)来访学生求助目的   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儿很不听话,不好好学琴,整天与她对着干,动不动就她争吵,每天放学接她的时候,她都磨蹭,不愿意跟她回家,甚至还说过要离家出走,母亲希望女儿可以好好听话,努力学习。   女儿认为母亲管自己太严了,一天24小时都想让自己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情,一点自由都没有,特反感。希望母亲可以不要这样紧逼自己,尤其是练琴。   二、咨询过程   (一)“聚焦”母亲婚姻状况   1.咨询过程记录   一进入咨询室,母女双方坐下后,母亲便开始用抱怨无奈的语气开始了她的倾诉:“嗨,孩子总是不听话,学习也不努力……”女儿很不屑的听着,也不说什么。当母亲提到:“早知道,我就把你交给你父亲……”这是一个导火线,父亲让女儿很敏感,女儿开始与母亲辩驳,引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是一个离异家庭,女儿跟随母亲生活。但让母女双方矛盾激烈化的原因却是:母亲认为是因为父亲打女儿,她想保护女儿才离婚的;而女儿却坚持母亲另有原因,并且暗示她心中也略有所知。这时咨询老师打断了母亲:“别举例子”。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你爸爸打你吗?”女儿很平静,却又好似带有点嘲讽的回答:“打啊。不过每个爸爸都打过自己的孩子吧”“打得厉害吗?”“就煽动嘴巴子”女儿很轻描淡写,似乎觉得没有任何不妥。母亲却开始反驳,不断重复孩子的父亲经常打孩子,打得厉害,所以为了孩子不挨打,便离婚了。于是“父亲打女儿”成为了母亲离婚的理由。但女儿不同意,一再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实话”显然在女儿眼中这并不是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此时,咨询老师没有让这对母女继续争执下去。   2.咨询阶段描述   从孩子不听话引出母亲的婚姻,母女关于离婚原因的矛盾才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的本质原因,适时的终止这个问题的深究,很好的缓解了咨询的僵局,也给来访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点到为止,因为其存在已久,一直追问辩驳可能会造成来访学生的阻抗。   (二)“瓦解”女儿信任危机   1.咨询过程记录   咨询老师开始转向询问女儿。女儿始终不信任母亲,认为母亲离婚另有隐情,但是母亲却将原因归结于她的身上,在她心目中母亲的地位很低,甚至不及“打她”的父亲,咨询陷入僵局,这时,咨询老师打破僵局,从另一个切入点展开。做了一个假设:假如妈妈不再管你了,开始忙于自己的事情,也不整天盯着你,督促你学习了。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询问女儿:“你认为你可以练好小提琴吗?”女儿愣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思考片刻后,咨询老师紧跟问:“当初为什么要学小提琴?”这时女儿开始回答:“当时是我自己想要学的,只不过,只不过我妈妈她天天管着我,我烦她,就不想练了。”说着说着,女儿陷入沉思。最后,女儿补充:“我并不是不喜欢练琴,也不是不喜欢回家,我就是不喜欢她(母亲)每天逼着我的眼神和动作,让我觉得很害怕,心理很不舒服。”   2.咨询阶段描述   这是一个微妙的地方,一个假设,假设母亲不管女儿,假设女儿相信母亲不再管她了。女儿接受了这个假设,愿意按照这个假设继续思考下去,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她还是相信母亲的。此时,这个“信任危机”的顽石出现了裂痕,开始有了“瓦解”的可能。   (三)“回归”母亲归因方式   1.咨询过程记录   之后,咨询老师又回到了母亲这边,假如孩子真的能像她所说的那样学习,母亲又该如何做呢?这是一个契机,孩子自身也没有想过自己未来的问题,母亲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关于她学琴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想孩子的一番话让母亲的担忧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下。这是一个基础,以此为铺垫,咨询老师让母亲再回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