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docVIP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后,壮族农村社会卷入了外出务工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壮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尤其体现在壮乡传统农业耕作实践与耕种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上,包括农业内卷化状态的改善,劳动工具使用的变革,及以耕作歌消逝、农业祭祀仪式消亡和传统节庆习俗没落等为呈现的耕作文化变迁。   【关键词】人口外流;壮族乡村;农业内卷化;耕作文化变迁   【作者】李虎,重庆三峡学院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人类学博士。重庆,404100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1-0093-008   ON THE OUTFLOW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   TURE IN THE ZHUANG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Futai, A Zhuang Village   Li Hu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rural Zhuang society has been involved into the wave of migrant laborers.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migrate from rural area to cities that is a specific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ocio-culture,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 of the Zhuang villages, especially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farming practices and many aspects of the farming culture,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changes of production tools, and the change of farming culture represent as the disappearing of songs of cultivation, the agricultural ceremony of sacrifice and declin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Key Words:the outflow of population; Zhuang villag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changes of farming culture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且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创造了诸多文化成就,如因壮族先民开创的稻作文明及其特有的“那”(田)文化,而被认为是稻作农业文化的最早缔造者之一。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大部分的农村社会,壮族地区也不例外。诸多壮族青壮年农民放弃传统的农业耕种,背井离乡,走向城市寻求新的谋生手段。随着壮族农村社区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壮乡开始出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留守者多为童叟妇孺的局面。基于这一背景而产生如下问题: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对壮族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和“那”文化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何种具体面相得以呈现?壮族乡村又如何应对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冲击?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壮族村落人口外流现象的考察回应上述问题,尤其是注重探寻乡村人口外流影响壮族传统农业模式、耕作技术与耕作文化的方式、过程及深层原因等。   一、田野点梗概及其人口外流现状   2012年1~6月,笔者在广西马山县永州镇的一个壮族村庄――伏台屯开展了以外出务工现象为主题的田野调查。本次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翔实数据和资料,是本文得以完成之基础。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偏西,新中国成立后由过去的“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而成。其中的那马县正是永州壮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前所隶属的县级行政单位。“那马”为古地名,承载着悠远的古代稻作文明信息。壮族先民把野生稻培育成栽培稻,并将水田称为“那”。“那”的先民是以生产稻米维系生存的民族,是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也就是众多学者提出的创造“那文化”的群体。而“那马”冠有“马”字,意为交通要道,是古代商人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