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海洋地球化学5—6.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6讲 (第三章) 第三章 海洋中的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一、有机化合物 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三、有机物质来源的判别 陆源 与陆地植物蜡的分布特征相类似 类脂:正构烷C23~C33,奇碳优势 正构脂肪酸C20~C30,偶碳优势 正构脂肪醇C22~C30,偶碳优势。 含有二萜类化合物,产自高松脂高等植物,以具松香烷骨架者占优势,可作为独特的分子指示物。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三、有机物质来源的判别 海源 类脂:含碳原子数较少,某些来自浮游生物和细菌的特征类脂物和色素可作为海源指示物。 其它差别(表3-2) 对分离出来的脂肪酸、腐殖酸、干酪根等进行碳、氮、氢的同位素组成分析。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的形成受其他过程影响 现象:远洋区,水深、含氧少,但海底却形成了典型的氧化型产物红枯土沉积。 原因:深水条件下的还原反应速率要缓慢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的形成受其他过程影响 现象:在浅海区或大陆架边缘海区,既可出现极端的氧化环境,又可出现极端的还原环境。 原因:后者与有机质的快速堆积有关。沉降中降解程度低,在沉积后成为主要的还原剂。 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 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有机质:沉积-埋藏-成岩… 一、沉积有机质转化中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 腐解作用 自溶酶、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和矿化。 有氧时氢的受体为O2 无氧时则为NO3-、SO42-、CO32- 发酵则自身供受,产能少。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有机质:沉积-埋藏-成岩… 一、沉积有机质转化中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作用 加氧或脱氢是氧化,加氢或脱氧是还原 加成反应 新原子(团)加到断键上 缩合、聚合反应 解聚反应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二、有机质的成岩作用 有机质的三个演化阶段: 成岩作用 深成热解作用 变质作用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三、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深成热解作用 在埋藏深度1000一4000 m的干酪根发生的以热解为主的化学变化。 压力高达数百个大气压,温度升至50~200℃。 伴随着油气生成,标志物为C4~C7烃(汽油烃)。 从油气生成的角度分两个阶段: 石油生成的主要阶段 裂解生成凝析油和湿气阶段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正构烷烃(n-CnH2n+2) 特征因子: 碳数分布范围 主峰碳数 分布曲线峰型 奇碳数分子与偶碳数分子的相对丰度 优势碳数: 现代以奇碳优势, 随埋藏深度、演化程度或变质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正构烷烃(n-CnH2n+2) 碳数范围: 陆生高等植物:C27、C29、C31、C33 蜡→水解为含偶数碳的酸和醇→脱羧基和脱羟基→烃 海相生物:低碳数,以C15、C17为主 蓝绿藻:C14~C19 细菌:特征多变,碳数范围比植物蜡低。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 规则的 分布—— 生物与现代沉积:烯、酸、醇; 古代沉积岩、原油和煤:饱和烃,多为姥鲛烷和植烷。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 规则的 来源—— 叶绿素的植醇侧链,与细菌(主要是古细菌)有关。成岩过程中,形成植烷和姥鲛烷。 强还原条件植烷为主,弱氧化条件下则姥鲛烷; 偏碱性条件植烷有利,酸性条件下则姥鲛烷 → 姥鲛烷和植烷的相对含量可指示成岩环境。 不规则的(略)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甾萜化合物 萜类 三环二萜类:源自陆生高等植物,尤其松香酸 五环三萜类:在生物体中主要以酸、烯、醇形式出现。以藿烷为代表。碳数为27~35,其中C28少见,来源于细菌和蓝绿藻。 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 甾萜化合物 甾族 一般为C27~C30, 生物体不含甾烷,古代沉积物和原油中检测出,说明还原条件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266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