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情绪生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情绪: 人体的基本需要或本能活动有关的内心体验及伴随的较明显的躯体变化 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反应有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 正常的情绪变化主要是客观事物诱发产生的,一旦情境改变,某种情绪就会消失或由另一种情绪代替。 情绪通常是不稳定的。 情感与情绪都有两极性以及不同的程度表现,例如快乐与悲哀、热爱与憎恨、轻松与沉重、激动与平静,以及不同程度的快乐、不同程度的悲痛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 与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称为情感,这是人类特有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的触发存在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也称为脑内的情绪通路,是指外界传入刺激经丘脑接替核直接传导到情绪反应中枢如杏仁核,再由杏仁核发出神经电脉冲到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影响他们的神经电活动及功能状态。 第二种模式是当代心理学普遍认为的,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先是对刺激进行认识,再生成情绪。 这种情绪反应与外界刺激有关系,也与个体的情感类型、个性特征有关系。个体必须先知道刺激的具体内容,然后才决定对该刺激生成何种类型的情绪反应,可能是喜欢,或者是愤怒、厌恶等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一般是在人类身上得到进化发展的情绪,如妒忌、得意、自信、好奇、怜悯、羡慕、反感、羞愧、失望、懊悔等等,都属于这种触发模式的情绪反应类型。 第二节 情绪的经典研究 一、情绪的经典理论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情绪的丘脑学说 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 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⑴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 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身体状态的知觉。即植物性N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相反减弱和血管收缩便产生恐怖感。 知觉→身体上的表现→情绪产生,如 哭→愁 动手打→生气 发抖→怕 优点:说明内脏的反应是情绪经验的来源,重视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缺点:忽略了高级CS对外周的调节作用。 ⑵情绪的丘脑学说—卡侬提出( 1927年) 第一个把情绪定位在中枢神经系统 丘脑是情绪的中枢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丘脑有下行抑制作用。当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减弱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丘脑的情绪冲动 一方面向上上行传入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下行到内脏、循环系统就产生情绪唤醒,产生生理反应,到运动系统就产生情绪表达。 ⑶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林斯莱(1951年) 脑干网状结构是情绪产生的主要结构 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这种理论认为脑干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⑷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麦克莱恩 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 带回→海马。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和新皮层的联系与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麦克莱恩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情绪激活学说和边缘系统学说的生理心理意义 集中表达了情绪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脑高级功能的理论成果,把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过程联系起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 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二、情绪的经典实验研究 1、“假怒”动物标本 -- (脑切除法) 切除猫的大脑皮层(间脑水平之上)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猫弓腰竖毛、 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为“假怒” 假怒中枢: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动物敏感性提高,愤怒阈降低,对微小刺激也表现出强烈情绪反应和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 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假怒”的2种行为表现:一种是格斗和发怒的表现;一种是逃走或恐惧的表现 “假怒”动物标本说明:下丘脑可能存在着调节攻击防御和逃跑的特定系统。 2、“自我刺激”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渥尔兹和米尔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刺激动物脑,发现了许多脑结构受到刺激时,动物抬起头来四处收寻,似乎在寻找这种剌激。 每当动物按压扛杆就会接通电路,使脑内受到一次电刺激。 发现埋藏电极在脑内部位不同,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行为效果: ①边缘系统某些脑结构的刺激可引出阳性自我刺激行为,动物持续性地反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