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 “斯大林模式” 5.评价: 消极方面 (6)阻碍了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影响产业平衡,挫伤积极性,短期有效,不利长远) 《片面发展的经济》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提示 探究3【12山东卷】.(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2山东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12山东卷】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行装。(举一例说明即可)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4)【2011广东卷】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⒈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⒉内容 ⑴经济 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价格;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⑵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叛;平反冤假错案 ⒊结果:失败 ⒋失败原因: 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⑴积极: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⑵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⒌评价: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上台的是?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⒈前期(有所发展): 重点在工业上, 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⒉后期(逐渐停滞): 70年代初, 社会陷入因境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后失败 1985年54岁的————上台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⒈改革进程: ⑴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⑵1988年后,政治改革,失败(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①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 ②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 ⒉后果:经济滑坡;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 (即全盘西方化,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 也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苏联改革已经是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喷发来…… 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⑵八一九事件 ⑴《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