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十月革命前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的最初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十月革命后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理解,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两次论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三)五四以后出现社会主义热潮(四)“问题与主义”之争(五)社会主义论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争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从了解和介绍途径看,基本上是直接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 其次,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出发,为了其政治斗争的需要,进行介绍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首先,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船舶提供了社会阶级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前,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反封建主义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思想界对十月革命的最初反映 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从自身立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1918年前的《新青年》对此没有评论。尔后,认识才不断加深。代表人物有: 李大钊,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加上1919年的《新纪元》等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李达,主要是1918——1919年间先后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文章尽管还有不足,但确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开始传播的标志,为中国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后的社会主义热潮 五四后,中国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宣传阵地迅速扩大。中国知识分子在解除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是把它同中国社会改造和中国的出路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潮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包括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如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工团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此时宣传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各流派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改良派。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争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 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为此,李大钊写了《在伦问题与主义》一文,进行反驳,从而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问题;二是中国社会问题要不要以革命手段实行“根本解决”的问题。这场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公开分裂的开始,实质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造的问题。 社会主义论战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又向马克思主义者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论战是由研究系代表人物张东荪的《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一文引发的。 这次论战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二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主义手段。 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之多,规模和影响上超过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使人们初步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之间的区别。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采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来改造中国。 * *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主要表现在: 首先,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迅速扩大。 其次,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再次,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工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