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ppt

  1.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 【学习目的】 认识与理解玄学的名义,分析玄学产生的原因;掌握何晏、王弼玄学体系的思想内容与基本特点;追踪阮籍、嵇康、张湛玄学思想的发展变迁历程;了解玄学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影响。 魏晋时期, “玄学” 兴起 青年思想家王弼,以“贵无”为本,建构独到的玄学理论模式; 裴頠则逆而行之,以“崇有”为其思想之大宗。 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从自然论角度描述名教之本根; 郭象“玄冥独化”论之倡导,将玄学推进到一个更为抽象之水平。 魏晋玄风之起,不仅流贯于哲学思想界,而且影响于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一、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一)“玄学”之称 玄学之称起于西晋。《陆云传》: (陆)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少年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西晋以来,文献多涉“玄学”概念 沈约《宋书·雷次宗传》谓: 元嘉十五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见。 “玄学”即“形而上学” “玄”盖本于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之玄学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以道释儒,具有抽象思辩色彩。 魏晋玄学之 “玄” : 一曰“玄远”; 二曰“名理”; 三曰“虚胜”。 何劭《荀粲传》云: 粲诸兄并以儒术议论,而粲独好言道,常以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吴难曰:《易》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言以尽言”,则微言胡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 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言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傅)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苍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释。 孙盛《老聃非大贤论》云: 昔裴逸民(頠)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达虚胜之道。 由上可知,玄学当有三家之别: “玄远”者,以远离事务或事物为入门,乐“超言绝象”之思,探宇宙造化之源; “名理”者,始于“名分”之辩,趋于“辨名析理”; “虚胜”者,即尚虚无贵胜之道,以谈论抽象原则为高明。 (二)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1、两汉经学流弊引起的一种理论反响。 2、道家黄老学绵延发展的一种结果。 3、魏晋时代战乱、动荡的一种思想表现。 二、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 魏晋玄学,肇端于正始。 《晋书·王衍传》称: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一) 从何晏到王弼 何晏 《三国志》卷九谓: (何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 何晏注《道德经》,复作《道德论》,并有《论语集解》。今惟存少量遗文。 何晏,字平叔,颇为好色,自喜动静,明帝时,任尚书,名盛一时。尝曰: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已也。” 何晏比王弼年长,但对王弼却颇为器重。 王弼 (226-249),字辅嗣,魏山阳(即今之河南焦作市)人。 何劭《王弼传》曰: 弼幼而察惠,年十余,好老氏,通辨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无体,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桑。桑用黎,于是以弼补台郎。初除,觐桑,请间。桑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桑以此嗤之。是桑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俊不治高名。寻黎无几时病亡,桑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 从这段记载可知:王弼颇有思辩才力,为何晏所赞叹。 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何晏为吏部尚书时,王弼尚未弱冠,即往而见之。 何晏提出一些问题,请王弼作难,弼即刻难之,“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二)王弼著述及其主要思想 王弼著作 主要有《周易注》《论语释疑》《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周易大演论》《 老子指略例》等。 近人王维等作了许多辑录整理。北京大学楼宇烈所撰之《王弼集校释》是目前关于王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