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 比较诗学 第二节 物感与摹仿 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他著名的《诗学》里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任何禽兽的分别之一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到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呵竖琴月——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区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模仿,文艺是模仿的产物,摹仿是文艺的特征。 物感说 《礼记.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明确指出文艺的产生是由于外物的感发。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摹仿说与物感说的共同点 它们都是为探讨文学艺术的产生而提出来的。 摹仿与物感,不但取决去客观世界,而且还与主观自我密切相关。 不同点 (一) 表现与再现 摹仿说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外物,讲“再现”。 物感说要求真实地表现内心情志,讲“表现”。 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就是要讲外物惟妙惟肖地描绘下来,只要摹仿得逼真,就会给人快感,就会让人得到审美享受。 “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只要描绘得惟妙惟肖,就能让人感到快感。 摹仿要逼真,只要逼真,丑也可以化为美。 物感 物感,重要表现。 外物不是美的核心,“感物”的关键在于“感”,有感必有所动,有动必有所现,集于中而形于外,这才是美。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感物只是原因,→感物而萌生的情志,由情志发为“歌诗”,方是结果。美不在于惟妙惟肖地描绘客观事物,而在于表现内心情感志向。) 言志说 《乐记》诗言其志也。 《尚书.尧典》诗言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什么是志?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志指的是内心的思想与感情。抒情与言志有着共同的性质,皆是集于中而发之于外者。 (二)、叙事与抒情 摹仿——再现——客观叙事 亚里士多德:史诗因为采用叙事体,能描述许多正在发生的事,这些事只要联系得上,就可以增加诗的分量。 史诗的情节也应该像悲剧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才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快感。 史诗诗人应该尽量少用自己的身份说话。 摹仿——叙事——情节、结构、性格——典型 抒情 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大多为抒情文学,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具有抒情言志的基本特征。 要抒情,必要会产生相应的艺术手法与美学原则,于是“赋比兴”就应运而生。 所谓比、兴,正是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比兴又导致了意境论的产生。 (三)、节制与宣泄 物感说强调抒情言志,但是这个情,必须受到一定的节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毛诗序》:发乎情,止乎仪礼。 《乐记》: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中和说是儒家最重要的美学观点,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钱钟书: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够浓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 摹仿——宣泄 摹仿说要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真实地叙述事件,反对作家在作品里用自己的身份去抒情言志,主张真实地再现事物。但这种模仿不是冷冰冰的。亚里士多德要求作家在模仿时,要充满激情,能感动人们,以求达到一种宣泄的效果。 四、交换位置 到了现代,中西文学艺术与文学理论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交换位置,中国文学逐渐向再现靠拢,西方现代文艺却向着表现迈进。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具”再现“特点的文学。 欧美现代派:自我表现。 克罗齐美学:艺术即表现。 庞德意象派诗歌。 现代绘画大师 表现主义戏剧布莱希特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