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现代预应力结构第9章2003版(免费阅读).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5 参考文献 5.“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94.4 6.“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结构体系经济分析” 建筑结构 97.10 7.“单跨多层装配整体预应力框架结构研究” 工业建筑 84.6 8.“基于变刚度的协调扭转分析方法及应用” 工程力学 2006.8 9.“大跨度次梁对边框架主梁产生的扭矩作用分析”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9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优缺点 9.2 结构布置方案 9.3 主梁设计 9.4 PC次梁的设计 9.5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体系 9.1 优缺点 1、优点 次梁受荷面积小,截面高度小, 主次梁梁高几乎相同,对降低层高有利,尤其对高层 主梁跨度减小,形成小跨多跨纵向框架,主梁及框架柱的弯矩大大降低,截面尺寸减小,配筋减小 力筋分散至各次梁中,便于张拉,施工方便,局压减小 用材料省,相比主梁方案: 钢材省20~25%,混凝土省15%。 9.1 优缺点 2、缺点 由于预应力跨度数限制,往往次梁布置在建筑平面的短向致使该方向刚度较弱 (在高烈度地区或高层情况,可以加设抗震墙或筒体) 主次梁刚接时,边主梁受扭,特别是次梁跨度较大时 9.2结构布置方案 1、单跨次梁、跨度较大 ,20~30m,层高2~3层 为避免主次梁刚接致使主梁受扭过大,可将次梁简支在 主梁上,通过钢板或橡胶平板支座实现铰接 次梁方向为带铰接连杆的多层排架模型 主梁方向形成多跨非预应力框架(一般在纵向) 9.2结构布置方案 2、单跨次梁、跨度<20m 主、次梁(板)现浇、刚接 层数不多时(2~3层),可采用纯框架 层数较多时(甚至高层),可利用平面两端的楼、电梯间(筒体)作为主要的抗侧结构,实现多道设防 次梁方向,与主梁相连接的次梁简化为连续梁, 边支座可简化为简支 与柱相接的次梁与柱形成预应力次梁框架 主梁方向形成非预应力主梁框架 高烈度地区亦可考虑设置抗震墙或筒体 9.2 结构布置方案 3. 多跨次梁 次梁跨度12~18m,主梁跨度5~10m 主次梁力学模型同上,形成双向框架 可利用楼、电梯间设置筒体,形成有两道防线的框-剪 体系,可用于地震区或中高层建筑 对于高层,由于梁跨度大、层数多,使柱的轴力太大, 故柱的设计十分重要,可考虑设计成壁式框架柱或外 框筒柱 9.2结构布置方案 4. 其它问题 一般采用现浇整体楼盖,装配式亦要有整浇层 为加强楼盖的整体刚度,可在次梁间设置RC连系梁 为减小边跨次梁对边主梁的扭矩作用,尽量考虑设置 外伸悬挑 9.3主梁设计 9.3.1 边主梁的受扭 一、概述 在主、次梁刚接的整浇楼盖中,次梁的边跨梁端转动受到主边梁的约束,而边主梁则受到次梁梁端传来的弯(扭)矩作用 在相交处存在弯扭平衡和弯扭变形协调关系,边主梁所受扭矩为“协调扭矩” 9.3.1 边主梁的受扭 普通PC主次梁楼盖中,次梁跨度一般不大,往往可忽略这种协调扭矩作用 而在大跨度PC次梁楼盖中,边主梁的跨度相对较小,抗扭刚度较大;而PC次梁的跨度大,弯曲刚度相对较小,因此边主梁可能受到较大的“协调扭矩”作用 在大跨度PC次梁楼盖中,既存在荷载产生的“协调扭矩”,还存在等效荷载产生的“次扭矩” 一般这种“次扭矩”方向与外荷载相反,是否有利? 9.3.1 边主梁的受扭 二、相关研究成果 1.弹性分析法 次梁弯曲刚度、边主梁扭转刚度为不变的弹性刚度,根 据上述平衡关系和变形协调关系,用力学方法可求出协 调扭矩 问题:⑴ 协调扭矩值偏大,甚至无法进行边主梁配筋 ⑵ 实际上边梁开裂后,其扭转刚度大幅下降→ 产生“弯扭内力重分布” ⑶ 低估了PC次梁的跨中正弯矩 二、相关研究成果 2.零刚度法(加Collins提出) 假定边主梁扭转刚度为零—→协调扭矩为零,配置抗扭构造钢筋 问题:⑴ 边主梁、次梁梁端可能裂缝较宽; 主梁的抗扭钢筋配置可能偏少 ⑵ 过高估计了PC次梁跨中正弯矩 二、相关研究成果 3.塑性法(澳Thomas T.C.Hsu提出) 边主梁受扭开裂后协调扭矩保持一个定值, 并取为开裂扭矩值 问题:⑴ 边梁开裂后虽扭转刚度有明显下降,但协调扭 矩仍随荷载的增加而增长 ⑵开裂扭矩的合适取值?特别是当有现浇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