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的发现过程与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ppt

补体的发现过程与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补体发现过程对科研的启迪及其机体免疫力作用的宏观认识 组长:陈 煜 制作:缪林彬 组员:陈 煜 缪林彬 陈兵兵 王立刚 一、补体的发现过程 二、补体在整个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作 用与地位 三、补体在免疫过程中的宏观认识 (1)引起炎症反应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 (4)清除凋亡细胞 (5)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6)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增殖分化 (7)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8)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四、补体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启迪 补体的发现过程 1、1884年Grohmann发现血浆能杀灭细菌。 2、1889年Buchner报告新鲜血清也有这种作用,并命名具有这一作用的物质为防御素。发现防御素对热敏感,若将新鲜免疫血清在55~60℃加热30min或0℃对水透析18~36h后,免疫血清内再加入相应细菌,则无溶菌发生。 3、不久,比利时科学家Bordet发现加热灭活的血清可因加入新鲜血清而恢复其杀菌作用,并认为血清杀菌作用需要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耐热,可因免疫而加强,特异地与免疫原发生反应,即现知的抗体;另一种不耐热,在免疫与非免疫血清中均存在,其产生与抗原刺激无关,提示是一种非特异性“补充”成分。 4、1894年Pfeiffer在豚鼠体内发现溶菌现象,且称之为免疫溶菌现象。 5、1899年Ehrlich(德国)首先将这种“补充”成分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在他的侧链理论中被用于解释免疫性的细菌溶破作用,即致敏动物血清的溶菌效应。Ehrlich认为补体是一群非严格地相互依赖的因子。 6、1907年Ferrata首先发现补体成分并不单一。将新鲜血清进行透析,至少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水不溶性的优球蛋白和水溶性的假球蛋白,两者都不耐热。这两部分单独都不能使已结合抗体的红细胞溶解;如先与优球蛋白部分结合,再与假球蛋白部分作用可导致溶血,如次序反转,则无溶血发生。 7、 20世纪40至50年代,又发现了补体活化的替代途径,使人们对补体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后又证实了抗各种动物红细胞的抗体加入补体成分亦可引起红细胞的溶解现象。 自此建立了早期的补体概念:补体为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它可被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所活化,产生溶菌和溶细胞现象——单独的抗体或补体均不能引起细胞溶解现象。 补体在整个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补体反应实际上是对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非特异性放大;虽然抗体只能对一种抗原起反应,但是补体却能被各种各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补体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特异性免疫中,在免疫应答的诱导阶段中,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可促进APC摄取并提呈抗原,从而诱导B细胞活化,C3d与B细胞表面C3dR结合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以抑制高分子IC复合物形成,起到免疫清除作用。 补体在免疫过程中的宏观认识 1.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这种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引起炎症反应    补体活化过程可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如C3a、C4a和C5a等,又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从而增强血管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过敏毒素也可与平滑肌结合并刺激其收缩。三种过敏毒素中,以C5a的作用最强。C5a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 (2)调理作用   血清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可与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黏附、吞噬及杀伤微生物。 (3)清除免疫复合物   体内中等分子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IC)可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激活补体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补体成分通过与IgFc段结合,一方面可改变Ig的空间构象,抑制新的IC形成,并插入免疫复合物的网格结构,溶解已沉积的IC;C3b与IC中的抗体结合,再与表达CR1和CR3的血细胞(主要为红细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至肝而被清除。 (4)清除凋亡细胞   在生理条件下,机体经常产生大量凋亡细胞,多种补体成分(如C1q、C3b和iC3b等)均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相互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胞的清除。    (

文档评论(0)

klfgk7s7fa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