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20世纪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1900―1959)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实质
内容提要:1900-1959年,中国的声乐留学生群体是西方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他们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声乐事业的扎实根基,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声乐从起步、提高到走向繁荣的经过和历程,为中国声乐的交流传播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页。目前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空白,个别有分量的零星研究也只局限于数量甚少的著名人物,而其他一些人物,虽然已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或访谈类文章,但都欠缺深入研究与探讨,较多的还停留在报道介绍和一般评论的层次。为此,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今人以启示,以期弥补现今研究空白之遗憾,也是我们对这个群体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声乐留学生群体、研究价值、意义、实质
近代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个时期,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大潮中,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重大变革。其中,中国音乐留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声乐艺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吕水深、张权、蒋英、葛朝祉、邹德华、高芝兰、郭淑珍、仲伟、李维渤、郑兴丽、吴天球、胡宝善、张利娟、施鸿鄂、徐宜等这些所谓学院派的声乐精英。他们学成归来后只有少数人供职于国家级的音乐艺术演出团体,专职从事歌唱,为人民大众奉献上了精美的听觉盛宴,更多的是在高等音乐院校默默耕耘、潜心于声乐教学和声乐学术科研工作。他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为中国近现代的声乐学科和音乐院校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他们在声乐理论学术思想方面,还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声乐理论思想文献,编选、配译了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声乐教材。同时在国际音乐交流方面,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是西方声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不仅为与国际声乐界接轨奠定了扎实根基,而且为丰富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以及为推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向现当代声乐艺术转型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之,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声乐从起步、提高到走向繁荣的历程。那么,对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声乐留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到底有何价值和意义呢?
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人员构成(1900-1959)
1900到1959年的中国声乐留学生来源有二,一是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也即史学上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的这个时期,二是解放后的1950年到1959年这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是由留学欧美、日本的留学生构成,后一时期主要是以留学苏联、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构成。前一时期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主要是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吕水深、张权、蒋英、葛朝祉、邹德华、高芝兰等声乐家,后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是郭淑珍、仲伟、李维渤、郑兴丽、吴天球、胡宝善、张利娟、施鸿鄂、徐宜等声乐家。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时期出国学习声乐的留学生共有2 5人,其中女性有16人,男性有9人,留学美国的有9人:留学法国的有2人,留学比利时的有2人,留学德国的有1人,留学日本的有2人,留学苏联的有4人,留学保加利亚的有5人。具体情况一详见以下图表:
目前,尽管对于该群体的研究有待深入,但一些相关人物的个体研究已初现端倪。如程浩发表在《人民音乐》1980年第4期的《悼念敬爱的周淑安先生》,张雄发表在《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10期的《让我们记得她:开创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杰出女性周淑安》,任秀蕾发表在《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3期的《周淑安的历史地位》,俞玉滋发表在《中央音乐学报》1990年第2期的《声乐艺术家应尚能及其贡献》,任秀蕾发表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的《应尚能的声乐教学及声乐理论研究》,李焕之发表在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的《一位可尊敬的声乐艺术大师
赵梅伯》,陈麟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的《我所认识的赵梅伯教授》,李众川发表在《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的《美声唱法与韵味追求――学习黄友葵声乐理论的体会》,李凌发表在《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上的《辛劳功高的声乐家喻宜萱同志》,莫雪川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的《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喻宜萱声乐教学思想及其特征》,张楠发表在《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的文章《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陶立新发表在《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的《以语言为突破口,实现中西声乐的融合贯通――论周小燕先生在中西声乐相结合方面的杰出贡献》,陈岭发表在《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3期的《周小燕教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