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通常被界定为违反法律法规或未作出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在量刑定罪中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处。所以,犯罪行为是一种违反刑法条文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是司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司法心理学本身则是司法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术语司法总体上是指与法律和审判相关的任何问题,它包括刑法与民法。因此,司法科学是对与法律主题与案例相关的问题、事件和事实的科学研究。司法科学包括司法工程学、司法语言学、司法病理学、司法精神病学、司法医学和司法心理学等。另一个常常会碰到的术语是司法实验学。司法实验通常由政府机构发起和维持,主要是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去研究物理证据,以便在法庭上用物理证据提供证词。司法实验是要求研究者去考察分析在犯罪现场以及周边发现的有关物品,如隐藏的指纹、枪支炸药、火场残骸、有毒物体等,以期给法庭提供专家证言。
广义的司法心理学是指把心理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民事和刑事司法系统中。它包括警察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矫正心理学、法律心理学、被害人服务、实施和评估青少年和成年罪犯的干预和治疗计划等领域。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一、犯罪理论的人性观
观点 理论 人性是…… 遵从观
非遵从观
学习观 紧张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犯罪生物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人性本善;受到社会价值和态度的强烈影响。
人根本上市无组织无纪律的,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很微弱;内在倾向必须由社会控制。
人天生是中性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习得的。 (一)遵从观
1.人类从本质上都是尊奉者,他们容易吸纳社会所公推的观点。然而,对于每一个人,要达到社会大肆宣传的这些目标,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和平台却是不平等的。
2.当人们所珍视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目标以及特定社会所信奉的高自尊,与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可资利用的合法手段之间形成的差异和矛盾被个体感知到的时候,犯罪必将发生。
(二)非遵从观
1.该观点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物,不要社会规则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2.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控制个体最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