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之做善也。”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3、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4、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四、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2、古代教育把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种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