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多发性脑囊虫病治疗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8例多发性脑囊虫病治疗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多发性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将接受3个疗程以上单一药物驱虫治疗效果不佳的多发性脑囊虫病患者108例,分为3组,给予吡喹酮驱虫、吡喹酮+阿苯达唑交替应用和联合应用2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结果:吡喹酮组治愈18例,治愈率为50%;交替应用组治愈24例,治愈率为67%;联合应用治疗组治愈32例,治愈率为89%。结论:吡喹酮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优于吡喹酮及吡喹酮+阿苯达唑交替应用的效果。   【关键词】 阿苯达唑;吡喹酮;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一种由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1]。近年来,脑囊虫病的发病率依然较高,临床上由于吡喹酮及苯并咪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现今已达到81%左右[2]。但仍有少部分多发性脑囊虫病在以常用治疗方法治疗时治愈率不能有效提高,对这部分病例,尚缺乏合适的治疗方案。200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对从我院筛选出的108例接受3个以上疗程吡喹酮驱虫治疗效果不佳的多发性脑囊虫病患者,归类分组后进行了对照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从我院多发性脑囊虫病患者中,除去含脑室型、眼型、脊髓型的病例(以上类型不适合吡喹酮治疗)[1,3]后,按吡喹酮驱虫治疗3个以上疗程效果不佳(本临床试验以治疗前囊虫数大于10个,治疗后数量减少小于50%为入选依据,以影像学结果为准)的标准筛选出108例患者,年龄20~50岁,既往均体健,按治疗失败之客观原因归类分成3组,平均分到3个治疗组中,保证各组相应类型的患者数量相同。   1.2 治疗方案 ①吡喹酮组:吡喹酮20mg/kg?d,每天2次,口服,每2d剂量增加20mg/kg?d,共10d为1介疗程;其余治疗为肠道驱虫、脱水药物、激素应用等。②吡喹酮+阿苯达唑交替应用组:阿苯达唑20mg/kg?d,每天1次,5d后改用吡喹酮30mg/kg?d,每天2次,再治疗7d为1个疗程;其余治疗同前。③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应用组:吡喹酮15mg/kg?d,每天2次,口服,每2d剂量增加15mg/kg?d,阿苯达唑15mg/kg?d,每天1次,每2d剂量增加15/kg?d,联用10d为1个疗程。此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反应及疗效适当调整;其余治疗同前。   以上方案均于2个月后再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如出现颅高压不能控制或效果仍不佳者,建议外科治疗[9]。   1.3 治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头颅CT或MRI低密度灶全部消失。   2 结 果   吡喹酮组:所有患者症状均减轻,其中2例曾出现颅高压危象,抢救后好转,1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吡喹酮+阿苯达唑交替应用组:所有患者症状均减轻,无颅高压危象出现,24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应用组:其中4例曾出现颅高压危象,抢救后好转,所有患者症状均减轻,3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经spss18.0统计软件对3组实验结果采用两两四格表分析,取α=0.05,υ=1,χ212=2.06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①②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χ223=3.93χ20.05,1=3.84,P23χ20.05,1=3.84,P13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①③组治愈率有明显差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③组治愈率明显高于①组。   以下为统计图表   3 讨 论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引起,一种是由患者食用受猪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食入未煮熟的猪囊虫肉引起,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到达脑部再穿出血管发育成囊尾蚴,寄生在脑部后,即成为脑囊虫病;另一种为内源性感染,即肛门――口腔转移而形成的自身感染[4]。   脑囊虫病根据病灶所处位置分为4种类型,即:脑实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混合型,如果寄生于眼和脊髓,则为眼型和脊髓型。其中以脑实质型最为常见,占70%~80%[4]。虫体数量越多,病情越重。在本次研究中,108例全部为大于10个囊包的病例,且脑实质型78例,混合型30例。根据虫体生长情况分为4期,即:①活动区:CT标志为头节、囊壁、囊液并存。②退变死亡期:CT标志为头节消失、囊腔胀大、虫体崩解等。③钙化期:CT标志为囊虫病灶转为高密度的钙化结节。④混合期:以上各期并存[6]。本次研究中纯活动期者共18例,均为病灶数大于15个的多发性脑囊虫病患者;纯钙化期者无;其余均为混合期患者。   脑囊虫病的药物治疗目前已较为成熟,常用药为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吡喹酮的作用机理为:影响虫体肌细胞内钙离子通透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